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育英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这座桥已经使用多年,相继出现了桥面渗漏、路面坑陷等。 修改:在句末加“问题”。
B: 不但他对诗词很有研究,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造诣。 修改:将“对诗词很有研究”与“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造诣”调换位置。
C: 网上中考“百日誓师”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毕业班同学努力学习的水平。 修改:将“水平”改为“热情”。
D: 复学之后,请同学们继续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和个人防护工作。 修改:将“和”改为“等”。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法国民众冒着毛毛细雨来到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改“体会”为“体验”)
B: 在“五一”放假前,校长再三强调安全第一,所有同学在假期切忌不要到河边玩水,游泳一定要由家长陪同到正规的游泳池去游。(将“切忌”改为“切记”)
C: 朝鲜艺术团来华演出,不仅为两国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还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将“不仅……还……”改为“不但……而且……”)
D: 越秀公园一向以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别致。(在句末加上“而著称”)
3、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其不善者而改之
B: 吾日三省吾身
C: 学而不思则罔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对于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比喻)
B: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反问)
C: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比喻)
D: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拟人)
6、下列各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更是其建设的倡议者。
B: 由于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 近日,国内气候专家飞赴巴黎,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与会代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又卖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结构简单而缜密,情节安排得错落有致、丝丝入扣。
B: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作品不仅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时弊的批判,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
D: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人物形象。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的“记”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白杨礼赞》是我国清代作家茅盾的散文。
D: 《孔乙己》中孔乙己想教鲁迅写“茴”字的四样写法。
9、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智在决赛中下出了以弱胜强的绝杀棋,真是妙手偶得
B: 夕阳西下,落叶飘零,使爷爷触目伤怀
C: 这是一支纵横决荡 , 所向无敌的钢铁队伍。
D: 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令观众张目结舌
10、下面对文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用描写的手法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记承天寺夜游》)
B: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风景。先用俯仰两种视角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然后描写了青翠的竹木、五彩的山石这种朝夕时段代表性的景物和猿鸟鸣叫、鱼儿嬉戏这种四季的典型景物。(《答谢中书书》)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化动为静,本无生命的山,却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与朱元思书》)
D: 文章结构谨严,先总后分,不按时节顺序,从夏到春冬在时序上是跳跃的,但其实在逻辑上是对比的,因为外在景观上的过渡,这种对比强烈却和谐。(《三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 )从修辞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 )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屦(jù):麻鞋。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之________

②从而焉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 3 )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4 )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课外阅读。

红 岩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 ……

追悼龙光华以后不久,江姐被押到渣滓洞里来, 日夜拷问的次数,已经无从计算了。大家都知道,为了保卫党的机密,江姐忍受了多少摧残,获得了多少同志的尊敬。经过绝食斗争,敌人被迫接受了条件,不敢继续迫害了,现在却在渣滓洞对江姐进行严刑拷打,很显然,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江姐不仅为党,也为大家受苦,这使得每个人都感到敬佩而又十分痛苦。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

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听着她的声音,仿佛像看见她正一动也不动地站在刑讯室里,面对着束手无策的敌人。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大概是江姐的平静的回答,使得敌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讯问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楼七室同志们焦灼的谈话又继续了。 “又是叛徒甫志高!”佘新江愤怒地骂了一句。他又问:“和江姐一道,川北还有人被捕吗?” “没有,就她一个。”

“听说华蓥山纵队在公路上抢救过江姐,但是阴险的特务,前一夜用船把江姐押到重庆……” “哎——”人们痛苦地把惋惜之情化为一声长叹。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伏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吧?”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 使江姐开口。

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选自《红岩》第15章)

( 1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一句中的“挨”能不能用“度”来替换呢?为什么?

( 2 )“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是“人们”都受到毒刑了吗?不然,为什么他们会感到痛苦?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民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上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这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 2 )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 3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②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 4 )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 5 )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要为你唱首歌
(2)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为了我们坚定的信念,你在乎什么,又不在乎什么?请以“ 我不在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假如选第二个题目,先把题目补完整,然后作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使让我爱你的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