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茂港区羊角镇大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夏天的云变幻多姿,忽儿天狗吞日,忽儿云山高耸,忽儿披金镀银,仿佛是魔术家在蔚蓝的天空中用灵巧的手变出一幕幕令人称奇的景致
B: 仔细揣摩他这番话的含义,才明白这完全是出于大局的考虑,没有任何个人的私欲,这样一想,我的内心又深深地被震憾了,感受到他的拳拳之心
C: 大凡心中装有祖国的人都是鞠躬尽猝,死而后已的,像诸葛亮、文天祥、岳飞等等,他们即使遭遇困难,也始终不改初衷,心怀挚爱之情
D: 中国人讲究内敛低调,不喜欢锋芒必露的人,认为出头椽子先烂,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现代社会更需要推销自我,尽情展露才华
2、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典故的一项( )
A: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B: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_________了诺贝尔奖。

②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_________。


A: 颁布 卓有成就
B: 颁发 成绩卓著
C: 颁布 成绩卓著
D: 颁发 卓有成就
4、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也(味美)
B: 知 , 然后能自强也(困惑)
C: 讲信睦(修整)
D: 女有(女子出嫁)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又称“雨巷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戴望舒齐名。作品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C: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
D: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把士子们热衷功名、乡人们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 , 形势紧张。
B: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老水手走去。
D: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7、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B: 遂用猖蹶(凶狠而放肆)
C: 长跪而之(道歉)。
D: 欲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男女老幼能否接受数字阅读,他们都应该具有基本的数字阅读素养。
B: 通过观看“春风放歌,青竹起舞”的元旦汇演,使我体会到了师生们的浓浓真情。
C: 眼下,正值甲型流感高发期,我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被甲流病毒。
D: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9、下列甸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B: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C: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D: 海燕能否战胜暴风雨,关键在于它有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的先驱者的精神。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huì) 孤(shuāng) 门(kǎn) 气冲牛(dòu)
B: 补(jiào) 育(bǔ) 修(qì) 心有灵(xī)
C: 红(yān) 问(jié) 愧(zuò) 颠流离(fèi)
D: 纷(jiū) 累(zhuì) 热(chì) 深痛绝(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 2 )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1 )解释句中加线词语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 ) ②不知为不知,是也(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④人不知而不 (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 )请从原文中分别找出一句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

(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①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②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③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④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⑤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⑥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⑦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⑧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 1 )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本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五、六两段,说出不少于两种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 4 )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苇“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三哥的眼镜

曲波

①三哥是百里外乡下大姨家的老三。三哥长得结实健壮,棱角分明的四方脸,一副浓眉大眼炯炯有神。

②浓眉大眼、视力极佳的三哥第一次来我家串门时戴了一副近视镜。当时我在读高中,周日,正在家做练习题,三哥推门进来,只见他背个布包,黑红的面庞上戴着副上世纪五十年代知识分子戴的大黑框近视镜,镜片后的大眼睛炯炯放光、转动灵活,不停地眨,显得滑稽好笑。我捂嘴“嗤嗤”笑了笑,父母见戴着眼镜的三哥也笑,问他怎么戴上眼镜了,眼镜哪里来的。眼镜是借的。”见全家人都笑,他一把摘下眼镜,哪想老姨家没人戴呢!吃过晚饭,收拾完,我继续做我的练习题,三哥拿起我的教材,小心翼翼地翻看、


③大姨家五个孩子,一家七口全靠种地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要说念书,就是吃饱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三哥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三哥不甘心在农村像父辈一样过一辈子,想有份工作,就来和我母亲商量要去当兵。

④三哥真的去当了兵,他给我母亲写信,讲述他在部队的表现,说要好好干,争取转志愿兵,退伍时会给分配工作。

⑤我读大学时,三哥在猫耳洞给我写信,给我讲老山前线侦察兵的故事,要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⑥我大学毕业时,三哥从老山前线凯旋。眼前的三哥皮肤粗糙黝黑,人苍老了许多,又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大眼睛安静温和。“又是借的眼镜?”三哥腼腆地笑笑:“猫耳洞光线很暗,长期吃压缩饼干,视力大不如从前。不过不打紧,恢复一段时间会好的。”三哥说着从袋子里掏出带给我们的东西——南方的香蕉、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还有一尺厚的写满字的一摞稿纸,是他在猫耳洞打着手电写的,有对父母的思念、对前线战事的记录、对牺牲战友的哀悼,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当然还有遗书。我惊讶三哥的文笔,比我想象中好许多。听到我的夸奖,三哥有些羞涩,羞涩起来的三哥还真有点儿文艺范儿。

⑦凯旋的三哥到我家第二天,老家那边就拍电报催他回去。回去后的三哥很长一段时间才来信,说忙着呢,说家乡的小学校请他去做报告,说自己复员了,被安排到粮库上班,等等。我为三哥松了口气,似乎一夜间三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期间我去看过三哥一次,他戴着墨镜,很酷,很帅,出出进进地忙着。我开他玩笑,说他不戴墨镜看起来像军人,戴上墨镜像老板。“真的吗?”三哥摘掉墨镜,在阳光下眯起眼睛自言自语,“不戴了。”

⑧三哥真的没再戴墨镜。

⑨后来,三哥下岗了。下岗的三哥打短工,做零工,搞工程,学维修电脑。我疑惑他为什么对电脑技术感兴趣,以他的文化底子、年龄,做这行不吃力吗?三哥说,这是高科技,跟不上时代,人就会落后。三哥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走在了我的前面。我是在三哥的指导下使用的微信,我的第一个好友是三哥。三哥的微信头像就是他穿军装戴军功章的照片,威武英俊。在我心里,三哥是个啥都难不倒的能耐人,可在春节前的一天深夜,三哥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他焦急地说,咋办?三哥老了,认不出战友的模样了。

⑩原来三哥要参加战友聚会,三哥找出当年的照片,灯下的三哥眼睛花了,看不清、辨不出照片上的战友,着急地给我打来了电话。我长出口气:“三哥,你都六十岁了,眼睛花了,正常啊,配副老花镜就好了。”那边的三哥才长出口气,醒悟似的连连应声,放下了电话。

⑪春节时,三哥朋友圈更新了照片,有当年在老山时和战友穿迷彩服在丛林中穿行的照片,有战友聚会时的照片,有区里领导来家里慰问的照片,还有一张三哥戴着老花镜伏案写信的照片。三哥曾说过,每到过年都会给战友写信,一封写给牺牲在老山的战友,一封写给健在的战友。写信时的三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

( 1 )在学校的读写活动中,《三哥的眼镜》一文脱颖而出。结合全文,想象结尾处三哥写信的样子,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50字左右)
( 2 )这篇美文要转载在校刊上,需要配上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文的爸爸是班级家委会的主任,正在发动家长每天读《父母规》。对此,小文的爷爷很有意见:自古只要求小孩子读《弟子规》,你们怎么能对大人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呢,你们这样子做,小孩子会更加无法无天了。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如果这样的讨论在你家发生,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作文,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明确文体,但不可以写成诗歌。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在我掌纹中立身定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