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邯郸市第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B: 明明晨练时遇见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C: 令爱这次获作文竞赛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D: 这次数学考满分,多亏了您辅导。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您在家恭候。
2、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愿望”“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 “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 “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是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_________阴影。

②2015年“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通过展现医生们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境界,_________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谈论沂蒙精神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_________,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A: 蒙受 弘扬 妄自菲薄
B: 蒙受 宣扬 妄自尊大
C: 承受 弘扬 妄自尊大
D: 承受 宣扬 妄自菲薄
4、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我不屑置辩的。
B: 多次高谈阔论地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C: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 ,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D: 读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6、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制烂造 不可名状 翻来覆去 藏污纳垢
B: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花团锦簇 暗然失色
C: 油光可鉴 好意难确 泪水盈眶 诚惶诚恐
D: 不可置疑 冥思遐想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7、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zhuó)   奇(huàn)   引(jìnɡ)
B: 藏(ɡuǒ) 然(qiāo) 骨(hái)
C: 服(tàn) 行(qián) 躯(ké)
D: 猛(mǎ) 纹(zhòu) 朽(fǔ)
8、

下列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B: 我们才十三、四岁,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C: 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D: 观众不知道春晚总导演哈文今年会有怎样的创意。
9、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B: 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
C: 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D: “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他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而奋斗。”
10、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贮蓄、偌大、朗润、绿草如茵
B: 震落、苍海、炫耀、花技招展
C: 烘托、芦蓬、清冽、梦寐以求
D: 祷告、松驰、急躁、山清水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狐裘不暖锦薄 衾:________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 罗幕:________

③都护铁衣冷难 着:________

④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________

( 2 )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 。
( 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4 )根据诗文用原句填空。

①巧用对偶、互文,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5 )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体诗可以分为三类:绝句、律诗、排律。
B: 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 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 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注释】①夜:在夜里。②拊(fǔ):拍。③使:派遣、让。④橐(tuó):袋子。⑤嘐嘐聱聱(áo):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⑥见闭:被关闭。⑦向:刚才。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有鼠啮________ ②使童子之________

而视之________ ④堕地乃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向何声

A: 尝奏荐某人某官(《赵普》)
B: 中轩敞者舱(《核舟记》)
C: 方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D: 而能以天下事己任(《赵普》)
(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 4 )你从这则故事中悟出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周国平哲理散文选》)

(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无非有三种,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B: 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商品不是按质论价。同样厚薄的 图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
C: 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 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D: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 2 )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阅读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所以作者不主张读二三流的作品。
B: 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有学者的读法,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读法。
C: 无论《论 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都决不可作为闲书来读。
D: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 3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②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⑨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 4 )什么是经典作品?请从全文中获取有关信息进行概括。

( 5 )结合本文的观点,联系自己名著阅读的实际,就如何读名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 1 )品味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好处。

狂风紧紧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成尘雾和碎末。

( 2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3 )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 4 )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得抄袭;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工整,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1)请以“再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2)倾听是增长知识的捷径,倾听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倾听是陶冶情操的妙法,倾听是修养品德的良方……听师长的教诲,听自然的乐章,听历史的回音,听未来的呼唤……倾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倾听在人生中意味深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少年无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