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广州市第四十七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 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杜甫字子美,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2、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首(qiào) 责(jié) 禁(gù) 无消息(liǎo)
B: 挑(xìn) 婆(suō) 息(zhì) 玲珑透(tī)
C: 刻(juàn) 仰(zhān) 踌(zhù) 然心动(pēng)
D: 不(xùn) 留(zhì) 热(zhì) 正危坐(jìn)
3、

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起下文的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法国民众冒着毛毛细雨来到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改“体会”为“体验”)
B: 在“五一”放假前,校长再三强调安全第一,所有同学在假期切忌不要到河边玩水,游泳一定要由家长陪同到正规的游泳池去游。(将“切忌”改为“切记”)
C: 朝鲜艺术团来华演出,不仅为两国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还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将“不仅……还……”改为“不但……而且……”)
D: 越秀公园一向以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别致。(在句末加上“而著称”)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

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里各种鸟类,鸣声不断。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③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6、

下面情境中,导游能巧妙化解矛盾的一项是( )

王安石纪念馆参观时,一男游客和一女游客就王安石到底是临川人还是东乡人争得不可开交。

A: 争什么争,管他是哪里人!
B: 现在听我讲解,要争,等会儿再争!
C: (对男游客)不要争啦,好男不和女斗。
D: 不管是临川人还是东乡人,他都是我们抚州人的骄傲。
7、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他的作品也脍炙人口
B: 我们只是安静地在屋里游移,小心翼翼地感受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只要稍微察觉有些异样的感受就彼此提醒说:“嗯,这是高原反应。”
C: 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然不以为然
D: 看了半天,觉得那几篇散文写得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还差强人意
8、

下列各句中不是比拟句的一项是( )

A: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入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C: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9、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fú) 脑(bàn) 发(méng) 无人问(jīn)
B: 奋(kàng) 皱(zhě) 旋(wò) 风雪途(zài)
C: 裂(guī) 杂(rǒng) 两(xī) 黄发垂(tiáo)
D: 难(jié) 默(jiē) 色(tuì) 首昂视(jiāo)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将爱国情怀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
B: 文本核心信息的捕捉既与作者当时的创作意旨有关,也与读者心境、经历、所处时代有关。
C: 哔哩哔哩网站推送、制作、策划的演讲视频《后浪》播出后,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
D: 现在疫情还在蔓延,搞好疫情防控,取决于各国是否团结合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1 )“浣溪沙”是 , “黄鸡”的本意是 , 在诗中是指

( 2 )“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化用了白居易《醉歌》中“听唱黄鸡与白日”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①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生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由是先生遂诸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清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三臣于草庐之中 ②将军宜枉驾之 ③拔剑四心茫然
B: ①高可二黍 ②时人莫之
C: ①遂先帝以驱驰 ②安陵君其寡人
D: ①先帝不臣卑鄙 ②悉咨之 ③此先汉所兴隆也
( 2 )下列句子划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何陋有? ②马千里者
B: ①孤有孔明 ②专诸刺王僚
C: ①莲出淤泥而不染 ②辍耕垄上,长恨久
D: ①久 , 目似瞑。 ②时人莫许也
( 3 )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赏罚分明;③亲贤远佞
B: 甲文。第③④段分别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军政上的安排,而且高度评价郭攸之等及将军向宠,目的在于分别为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作铺垫。
C: 甲文第⑤段我们可以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贞良死节之臣”,像岳飞、文天祥等。
D: 先帝叹息痛恨“桓、灵“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贤臣、远小人。
( 4 )分别写出文中“卑鄙”、“猖獗”两词的古今义。

①卑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猖獗: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 5 )甲文⑥段、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⑥大意________

乙文大意________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

( 6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颗图钉

叶大春

小米在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应聘接谈的时候,忐忑不安,就用硬币占过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三次都是抛的徽面。小米心存一份侥幸和欣慰。

轮到小米接谈时,阴差阳错,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险沉起来。小米心慌意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结结巴巴地谈了一通。她看见总经理已对她的谈话不感兴趣,在自顾自地揉着太阳穴。小米心更慌了,语无伦次。总经理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小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儿。

该死的喷嚏!小米恨得牙痒痒的,眼看有些希望的受聘机会被喷嚏搅黄了。小米到深圳闯世界的三个多月里,已是第四十九次求职受挫了。她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连下楼梯的劲都没有了。

小米真想站在楼梯间里嚎啕大哭一场。但深圳不相信眼泪,哭也白搭,只会让人瞧不起你。真是鬼迷心窍,小米在内地一家市直机关里吃皇粮挺安逸的,忽然心血来潮,想跳出人浮于事、臃肿不堪的机关,破釜沉舟到南方去闯荡一番。

小米的父母苦劝,小米的男朋友力阻,都没能动摇小米南徙的决心。别看小米是个妩媚温柔的女孩,倔起来却如犟牛。父母无奈,只得串通小米的男朋友,将小米反锁在房间里"软禁"起来,想让小米冷静下来,打消南徙的念头。小米去意如磐,心已展翅,翻窗跳楼,背起简单的行囊,一瘸一瘸地乘上了夜行列车。

小米到深圳后,才发现这儿美女如云,人才如林,求职者更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小米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如牛毛,哪还轮得上她这样的夜大结业生。她屡碰钉子,吃闭门羹,把身上的盘缠几乎都花光了,眼看要沦落到盲流乞丐的窘境,被送到收容遣返所去了。

小米一阵晕眩,急忙扶住楼梯扶手才没跌倒。她想起来了,昨晚失眠了,天快亮时才睡着。早晨醒来,时间不早了,顾不得吃早餐,就往应聘的单位匆匆赶。又饿又急,自然晕眩。小米在低头的瞬间,看见了一颗图钉。她怕这颗图钉扎了行人的脚,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就在小米转身要离去时,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开了,秘书小姐喜吟吟地跑出来,喊住小米:“米小姐,请留步!总经理叫你!”

小米一愣,疑惑地随着秘书小姐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说:“恭喜你,米小姐,你被聘用了!”

小米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幻觉。

总经理说:“你一定感到奇怪,我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吧?不瞒你说,你已经通过了我的特殊考试!”

小米如坠五里云雾:“什么特殊考试?”

总经理叫秘书小姐放一段录像带,小米看到了自己拾图钉扔进垃圾箱的镜头。小米倍感蹊跷:“这算什么特殊考试?一件小事嘛……”

总经理喟然慨叹:“唉,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注意这种小事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八方求职四处碰壁。一次,我去一家银行求职时受挫,下楼时,我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这一小事恰好被行长撞上了,大受感动,就聘用了我。这次招聘,我叫人在办公室周围放了十颗图钉,暗地里用录像机监视,几天来只有你细心地拾起了它。我的公司里就是需要你这样细心的人!”

( 1 )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阴沉起来。你知道总经理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吗?
( 2 )小米在与总经理接谈时,一个大喷嚏的突然事故使自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小米想好的谈话内容是什么?请你把它写出来。
( 3 )文章4-6段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删去文中的插叙行不行?为什么?
( 4 )小米落聘后因又饿又急,一阵晕眩,但在低头的瞬间却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在求职无望时小米为什么还能这样做?这件事说明小米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本文第④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有这样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夕夕成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