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徐州市第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茶馆》《龙须沟》。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四书”之一。
2、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罪恶,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B: “人民艺术家”巴金的小说《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遭遇,塑造了一个从勤劳朴实蜕变成麻木堕落的人力车夫形象。
C: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十五从军征》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D: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林家铺子》《腐蚀》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众忍俊不禁
B: 老王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望眼欲穿
C: 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徜徉在董子巷的街边茶室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
D: 小刘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古道热肠,每每让小赵夸他细致周到,八面玲珑
4、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6、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bǐn) 泣(chuò) 然泪下(sān)
B: 澎(pài) 道(yǒng) 出马脚(lù)
C: 脱(qiù) 热(zhōng) 颓断壁(yuán)
D: 带(niǔ) 出(diàn) 自做主(shàn)
7、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 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 , 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不是寥寥,而是几乎没有。
C: 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 , 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 十月初,某家报纸披露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湖北发现世界首例活体“杂交野人”。
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B: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发射出光明了吗?
C: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
D: 我陪伴他长吁短叹 , 帮助他将衷情吐露。
9、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郎平用她的人生积淀赋于女排精神新的内涵,使之形成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力量。
B: 晨曦像薄纱一样从天井倾泻而下,老屋每个角落明灭不定,似乎在诉说岁月的苍桑。
C: 中国是最早卫戍管辖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国家,拥有南海主权的铁证毋庸置疑。
D: 这家电商企业心无旁鹜地研发新技术,坚持不懈地攻关求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0、下列划线字的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狐岂欲卿治经为博士(xié)!(《孙权劝学》)
B: 昨夜见军(tiě),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C: 康肃笑而(qiàn)之。(《卖油翁》欧阳修
D: 山门(pǐ)于河。(《河中石兽》纪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夜 坐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qióng),蟋蟀。

( 1 )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色,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中看出来。
( 2 )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你试着进行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年九十________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③始一焉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3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写太行、王屋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和气魄。
B: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C: 智叟之所以讥讽愚公,是因为他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遍地战壕

季明

那时候,老兵还是个十七岁的新兵。

到了部队,就开始挖战壕,这活儿遭罪。老兵手上满是血泡,泡起,磨破,再起,最后成了老茧。对此,老兵很有意见,当兵练好枪就行,他是来杀日本鬼子的,不是来卖苦力挖“水渠”的。于是,老兵就开始消极怠工。

战壕挖好后,连长要检查。连长是东北人,黑大个儿,双手别在身后,握着一把小工兵铲,一上一下地晃悠。老兵见到连长来了,赶紧抬头、挺胸、立正,笔直地站立在自己挖的战壕旁。

连长看见老兵敷衍了事挖出的战壕,火苗腾地蹿上来,脸就更黑了,抡起小工兵铲,在老兵头上“咣咣”地敲。

“你个王八犊子,找死啊!”连长骂。

老兵戴着钢盔,工兵铲拍在上面,脑袋不痛,但那“咣咣”声,却震得两耳嗡嗡响。老兵不服,大声说:“长官,俺是来杀鬼子的,不是来挖水渠的!”

“来杀鬼子啊?要是没了命,咋杀?”连长揪着老兵的耳朵,一指战壕,吼道,“战壕是保命的,记着,它,就是你的命,重复一遍!”

老兵“啪”的一个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俺的命!”

接下来,老兵只好认真地挖战壕,战壕挖成后,还要掏防炮洞。

跟鬼子干了一仗后,老兵就发现连长的话是真理。那天,鬼子开始进攻了,连长观察了一下,声嘶力竭地喊:“防……炮……啦……”

在连长的吼声中,士兵们抱头鼠窜,纷纷钻进防炮洞。瞬间,鬼子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砸过来,接二连三地爆炸,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老兵哪见过这阵势,抱头缩在防炮洞里,筛糠一样地抖。

炮声一停,连长立马跳出去,声嘶力竭地喊:“上战壕!玩命啊!”

老兵没有出去,抱头缩在防炮洞内,抖成一团。

鬼子的进攻被打退了,连长冲过来,一把将老兵提溜出去,抡起工兵铲,在他头上“咣咣”地敲,骂:“王八犊子!”半晌,才喘着粗气停下手。

老兵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连长揪着他的耳朵,一指战壕,吼:“这里不是乌龟壳,它,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重复一遍!”老兵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几仗打下来,老兵就记住了连长的话,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于是,他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

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地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地补进来。跟鬼子一路打下去,天南地北,到处都有老兵挖的战壕……

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一处战场遗址。拨开荒草,老兵下到战壕里,突然发现有一个防炮洞还在,他弯下腰,艰难地钻进去,静静坐着,倏地老泪纵横,他想起了连长。

连长就牺牲在这里的战场上。那天鬼子的炮击开始时,几个新兵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过去,一发炮弹就落在了他的脚下。

在爆炸声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许多年来,那把工兵铲,一直在老兵的脑海中翻飞。

老兵走出战壕,站在山坡往远处眺望,恍惚间,枪炮声在耳边响起,硝烟和那把翻飞的工兵铲,又在眼前浮现。于是,他握紧拳头,深吸一口气,学着连长的样子,大喊一声:“防……炮……啦……”

四面的群山荡起阵阵回声:“防……炮……啦……”

( 1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相关内容。

连长第一次用工兵铲敲打老兵是因为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

连长第二次用工兵铲敲打老兵是因为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

( 2 )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地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地补进来。

②在爆炸声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

( 3 )对连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文章两次写到连长用工兵铲粗暴地敲打老兵的钢盔,训诫老兵要明白战壕的用处,连长虽然脾气暴躁,但练兵有方。
B: 当鬼子开始进攻时,连长观察到了阵地将受到炮击,声嘶力竭地喊战士们“防炮”,可见其机警有余,勇敢不足。
C: 老兵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从侧面表现出连长的英勇善战。
D: 几个新兵在敌人炮击时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了过去却战死疆场,表现了连长爱兵如子,但行事鲁莽,让老兵深感痛惜。
(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因而“遍地战壕”隐含遍地战场、遍地英烈之意,揭示了全民抗战、不屈不挠的主旨。
B: “防……炮……啦……”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意在告诫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居安思危”,要保持警惕之心,提防不轨之心。
C: 连长与老兵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按时间先后叙述,那时候十七岁的新兵变成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时光的流逝让人唏嘘不已。
D: 文章结尾荡起的阵阵回音,是连长的回音更是千千万万抗战烈士的回音,他们虽死犹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回音,我们不忘历史、传承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1—5题。

唱歌的人

沈家禄

在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吹得紧,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我要了一碗辣酱面。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西北风乘机往我衣领里钻。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拿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子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一个叠一个,一个火锅冒着热气。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四个小青年在喝酒,喝啤酒。“快走吧。”他们的声音显出更加不耐烦。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我叫住了他们。“你们吃晚饭了没有?”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我没让他们唱,而是给他们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结了账,店主嘀咕一声:“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旁桌客人中传来笑声:“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我没理他们。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没想到我走在前面,他们就紧跟着我唱起来。我挥手阻止他们,吉他手说:“我们喜欢唱,有时候憋在心里发堵,还是唱出来痛快。”他们一个弹吉他,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手甩沙球,就在夜色沉沉的街上边走边唱起来。我在脚下加了点力,一转身进了报社大门。回身一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风吹起了他们的衣角。我心里感激着他们,后来这种情绪慢慢地变成了羞愧。我真是羞愧极了。


( 1 )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怏怏: ________ (2)味道:________

( 2 )文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3 )下面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1)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________

(2)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________

(3)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________

( 4 )联系具体语句,概括“唱歌的人”的性格特点。

( 5 )文章结尾作者两次提到“羞愧”,“我”为什么“羞愧”?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一个瞬间就是一幅精彩的画面;一个瞬间,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以“___________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描写要细致,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半俗不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