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对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范爱农》一文中,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B: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顽皮、勇敢、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的形象,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C: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躲在箱子里,不料箱子被老魔叼走,于是他就从慧骃国直接来到了大人国。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一章,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表现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与困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洁是个优秀的演员,她把《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 韩国执意部署“萨德”,对我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 , 必将自食其果。 C: 不管你的骗术有多高明,作案痕迹处理得多干净,都会有办法让你在证据面前显露原型。 D: 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 , 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了国家排球队。 |
3、 |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 B: 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 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 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
4、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空气中,总是若隐若现地________着利空的味道。对于并没有实打实的完成多元化发展途径的地方政府来说,习惯于躺在房产功劳薄上睡大觉的好梦将被________。于是乎,在感觉到“头痛”的时候,自然会有种“医头”的反应出现。经过几次智囊团的________后,似乎发现“限购令”是最有文章可做的地方。 B: 弥漫 惊醒 权衡利弊 C: 弥散 唤醒 权衡利弊 D: 充斥 惊醒 斟酌损益 |
5、 |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jiá) 匿笑(nì) 徘徊(huái) 霎时(shà) B: 倔强(qiàng) 胆怯(qiè) 蜿蜒(wān) 诀别(qué) C: 模样(mó) 弧形(hú) 冀中平原(jì) 截然不同(jié) D: 绽开(zhàn) 感慨(gǎi) 小心翼翼(yì) 花团锦簇(cù) |
6、 | 下面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B: 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C: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言语常常让同学们忍俊不禁。 D: 青海湖,醉人的湖,那充满梦幻色彩的奇异景色总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头晕目眩 , 久久不愿离去。 |
7、 |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百般不能排解乡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能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①⑤②④ C: ④⑤②①③ D: ③④②⑤① |
8、 |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观、声音等下降得很厉害。 B: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C: 歇斯底里:大声地喊叫。 D: 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海峡组合夺得法网女子双打冠军的原因,是她们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B: 王书记郑重地说:“你们这次活动,我一定鼎力相助。” C: 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一改过去相对严肃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 D: 2014年6月的巴西将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 |
10、 | 选出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长约八分有奇(奇异) B: 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C: 矫首昂视(举,抬) D: 其船背稍夷(平)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驰①,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甲)“无尘”写出夜气清新,“如银”写出月光皎洁。这两句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乙) (丙) (丁)“归去”二字令人联想到《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但两处“归去”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 我选(________)处,________。 ( 2 )结合词作内容,补全(丁)处联想式批注。 |
《岳阳楼记》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③去国怀乡________ ④吾谁与归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 )“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4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5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 |
坚硬与绽放
①展平村的许多老房子,都是用麻岗石打地基的。
②那些年里,一进入农闲季节,一些要盖房子的人,就开始“起石”了。贫穷的日子里,农人无钱买石块,可他们有的是力气,于是三五人一起,拿上铁锤、铁锹、铁钎,就上山了。他们找好一条“山腿子”,剥去表层已经风化的碎石,就可以打钎“起石”。
③于是,那些岁月里,荒野里经常响起此起被伏的锤击声,打破冬野的寂静,敲响对于房屋的明亮的希望。
④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为盖我们家那所老房子“起石”的情景。那时,我的父亲、伯父,还有两个远房哥哥,他们整整干了一个冬天。每天吃过早饭,他们就上山。他们在山上忙着,像那许许多多的“起石”人一样,叮叮咚咚地敲打着坚硬的石头。母亲在家中等待着,等到山上传来一声闷闷的炮响,她就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桌上,等他们回家吃饭。这种等待,是一种牵挂和希冀的复杂的糅合,是那个时代铸就的一幅温暖的影像。炮响过后,石头就炸下了,下午,他们再次上山,用铁钎将一块块炸裂的石块撬起。然后,装上安有一个胶皮轮的小推车,吱吱呀呀地推回家。
⑤有一天,忽然下起了大雪。母亲说:“你到山上看看你爸,雪大了就不要干了。”我去了,很远,就听到了“嗨呀嗨呀”的号子声。我走近,看到父亲手扶铁钎,伯父正抡着大锤;另一边,两个哥哥也是一人扶钎,一人抡锤。一声声的“嗨呀”,正是出自抡锤者的口中。我看呆了,蹲在雪中,一直观望着。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落到他们的身上,然后滑落,融化,是汗水和雪水的融合。
⑥这一幅画面,就这样铭刻在了我的脑中,我记住了这次:力量和力量的坚实碰撞。
⑦石头打下了,堆积在新房地基上。父亲常常走在石堆边,用脚踢一下,用手摸一下那一块块生硬的石头。那种生硬,就变成一种温暖,流淌在父亲沧桑的脸上,化作喜悦的花朵,绽放开来。
⑧正式盖房前,还有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凿“边角石”。就是房子四角需要安放的那些方正的石块。这项工作,通常是康伯干的,康伯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石匠。
⑨后来,我回忆起康伯做活的过程,觉得那简直是一种艺术绽放的过程。
⑩他先是双目逡巡,寻觅合适的石块,找到,就不停地翻动那块石块,尺量,锤敲,把玩一番之后,才坐在马扎上,开始自己的工作。他的眼中,溢着一种慈爱,左手持錾(zàn) ,右手握锤,第一锤下去的时候,他的手有点微微地颤抖,显然,他感受到了石的温度,石的脉搏的跳动,这是一名匠人对石头的心灵的抵达。我想,那一刻,他的心中一定有一种狂烈的激动和喜悦。跟着,一锤接一锤,不断地锤击,錾子在石面上滑动,錾尖头上石屑尘起,飞溅的石屑,如花般绽放在錾尖,带着一种硬朗的、淬火般的喜说,一道道槽沟就凿出了。那石面上,就形成了一片美丽的、动感的水的波纹,柔和与硬朗就谐和在了一块石头的面上。
⑪于是,一块石头,就有了美质,就有了通人的灵性。
⑫凿好的石头,就用它来盖房、筑墙:每一块石头,就都变成了一座房屋的骨头,依旧坚硬在那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乡下人铸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代又一代,一块石头与乡下人的灵魂相融,不朽。
(选自《甘肃日报》2019年3月8日)
( 1 )作者回忆了自家盖房的哪几件事?①这种等待 , 是一种牵挂和希冀的复杂的糅合,是那个时代铸就的一幅温暖的影像。(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每一块石头,就都变成了一座房屋的骨头,依旧坚硬在那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 4 )请结合全文分析“力量和力量的坚实碰撞”这句话的含义。一年一会的客
杨湘徽
①小时候,我住在湘西北的一个小镇,小镇坐落在被两溪一河环抱的山里。因为水路发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可是全国有名的小镇,连湖北、四川的商贩都会开着大船来小镇交易。
②小镇每年暑假将至时,必定下大雨,一下大雨,就必定发洪水。一进七月,如果连续两天下大雨,全镇人便开始准备迎接洪水的到来。年复一年,以致于我们不用听天气预报(那时也没有几家有电视),便大致可以判断洪水何时会来,大概会淹到小镇哪里。
③最初,老老少少会时不时跑到小镇外三水交汇处看洪水的来势。看着看着,大河的水将两条溪的水堵了起来,小溪的水渐渐升高。这时,大家又会跑到小镇里最具地理标志的一座桥边查看洪水的涨势。等水快要淹至桥孔时,这就意味着洪水要进小镇新街了,于是,大家开始零零散散地各自回家准备搬东西。
④我们一边搬,一边看着水慢慢没过我们的脚踝,我们的小腿,等搬完时,水进一楼近一米深,新街也已变成河。天渐黑,每家每户变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小岛。天越来越黑,我们仿佛能看到时闻滴答滴答在我们身边郑重其事地徘徊,而我们要提防它不怀好意地随时会顺走什么。
⑤每年都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但是1998年的洪水第一次出乎我们的意料。
⑥洪水来得比往年迅猛,还没来得及上桥查看洪水涨势,洪水便进了家。当洪水进二楼时,雨还下得迅猛。大人们不得不赶紧用备好的大塑料布在屋顶——平时晒衣服及爷爷养花的地方——搭成两个临时的顶篷,赶紧将不能淹的新棉被什么的往楼顶搬,并让我们这些孩子撤离到高的地方。很多孩子待在了地势高的中学,我则被转移到学校后面的姨妈家。
⑦我记得那一年,老爸老妈以前搬家时淡定的笑容没有了,老妈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张望。爷爷和老爸也一脸严肃,躲在顶篷下不说话了。那一年,我们家第一次两层楼全部被淹爷爷舍不得家里的东西,坚持要一直守在屋顶。
⑧当听到爷爷的这个决定时,我第一次觉得洪水跟我们“玩”得有点过火了,我要爸妈赶紧叫爷爷撤走。第二天一早,老妈兴奋地告诉我,爷爷已被一条小船救走,我们家的屋顶也还在,也就是说,我们家比较看重的东西都还在……待了两天两夜的洪水走了,它的来与去是我们镇上人们每年都知道的必然结局。既能估算它来的时间,也能预算它走的时间,好像很少惊慌失措过。
⑨1998年过后,洪水开始频频失约。我们数着墙壁上洪水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线条,问:今年什么时候涨大水?大人们就说,今年可能不会涨了吧。“为什么?”我们既庆幸又失望。
⑩但是,当一年夏天,我听说洪水去了别的小镇,造成很大的损失时,我又在想水还是来我们这里吧,我们有的是招待你的经验。”
(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一年一会的客”指的是谁?①天越来越黑,我们仿佛能看到时间滴答滴答在我们身边郑重其事地徘徊,而我们要提防它不怀好意地随时会顺走什么。(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我记得那一年,老爸老妈以前搬家时淡定的笑容没有了,老妈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张望。爷爷和老爸也一脸严肃,躲在顶篷下不说话了。(从人物描写角度)
( 4 )第⑨段中,为什么“我们既庆幸又失望”?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向后看是结果、是修正。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
请以“常回头看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要求:①600字以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