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新余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 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D: 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2、

文末小女孩的应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现在的小孩赞美人可委婉了。昨天一个小女孩问我:“阿姨,我长得漂亮吗?”我看了她一眼,认真地回答:“漂亮啊,又漂亮又可爱!”可是,小女孩说:“

A: 阿姨,谢谢您的夸奖。
B: 阿姨,您长得实在太漂亮了!
C: 阿姨,怎么办呢?您长得居然比我还漂亮!
D: 阿姨,您长得也不错。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喧嚣 孀妻 长途跋涉 俯仰生姿
B: 爆晒 作辑 巧妙绝伦 春寒料峭
C: 嶙峋 蔓延 自出新裁 叩石垦壤
D: 车撤 雕琢 无动于衷 交头接耳
4、《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错误的一项是( )
A: 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 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 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 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作者在词中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B: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文章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
C: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D: 《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文章抓住了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了对比的方法,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
6、

下列加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半多了,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B: 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 , 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C: 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眷恋祖国 万水千山 鉴赏水平 阳光明媚(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 “休”“刃”“明”“本”(解说:这四个字从造字方法看都是会意字。)
D: 许知远的“偏见”或许是一种与当下快餐文化极不合拍的深入思考。( 解说:“‘偏见’是思考”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8、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通 隔/不容发
B: 立/像/惟妙惟
C: 维/掇/级而上
D: 当/起 惊/言简意
9、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②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③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④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⑤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A: ④⑤②①③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③①②④
D: ③①②④⑤
10、下列划线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规(jù) (xù)说 (huáng)急
B: (jié)问 渴(mù) (chāng)疤
C: (gōng)喜 臂(bó) 烦(suǒ)
D: 震(shù) (mú)害 霹(l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 1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 2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在何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 1 )解释下面画线字的意思。
①孙叔敖楚令尹 ( ) ②有一老父粗衣 ( ) ③以治楚矣! ( ) 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 )

( 2 )这篇选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 3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 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①________ 重拾希望 ②________ 十分感激

( 2 )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结的果子,叫做白果。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愉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选自《大阅读》,有删节)

( 1 )文题为“拾叶者言”,请问作者从拾叶中收获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 2 )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 3 )从上文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①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②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 4 )下列关于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衬托手法,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C: 文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银杏树的高大伟岸抒发昂扬之情,借银杏树叶抒发飘逸雅致之趣。
D: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吴秀波演完《请你原谅我后》,有好友问吴秀波生命到底有何意义。他说:“有时我们从来没时间去真正了解自己,总是在看他人做了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还没有什么。我是觉得能够用幽默和自嘲的态度去看待所走过的路程,才是一种成熟的态度。这也是我对这部戏的理解,人们往往因为担心此岸或恐惧此岸而去追求彼岸,可是当我们经历一些,慢慢意识到我们无从证知到底有没有彼岸,而其实此岸何尝不是彼岸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如果需要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沦陷的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