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城郭 懒洋洋 交头接耳 秉息敛声
B: 连结 蜜匝匝 俯仰生姿 油光可鉴
C: 隧道 暖融融 旁逸斜出 自出新裁
D: 踌躇 沉甸甸 诚惶诚恐 惨绝人寰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jīng) 黑(lí) 寒(jìn) 出(zhá)
B: 襁(bǎo) 劣(bēi) 徨(páng) 落(duò)
C: 指(zhāi) 推(sǎng) 驰(chěng) 漩(wō)
D: 棱(jué) 诚(qián) 衰(jié) 演(yì)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把“事迹”改成“形象”)
B: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删去“阶段”)
C: 经过班主任的再三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删去“经过”或“使”)
D: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讨论”与“提出”互换位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
B: 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D: 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 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 教孩子而对挫折,并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是现代教育中极关键重要的课题。
D: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亲戚畔之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威武不能屈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7、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 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B: 上海市英语教研员朱浦老师专门给我们做了一次关于作业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C: 2010年上海世博会,聚集了当前全球工业化国家最新颖的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 应有尽有。
D: 科学家曾经认为融化的冰架会再次冻结上,但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 融化的水却渗进冰层最下面。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是英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C: 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作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 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10、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想起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B: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似乎大难凌头。
C: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都走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 历史,现实,在雨中溶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图面。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赏析。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来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 2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大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1 )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 / 旁 近 与 之
B: 传 一 乡 / 秀 才 观 之
C: 或 以 钱 币 / 乞 之
D: 余 闻 之 也 / 久
( 2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耕: ②以钱币乞之: ③父焉: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4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五月过去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 1 )选段中写“太阳的威力”的作用是

( 2 )第二段中的“风度”指的是

( 3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中的“奇迹”指的是:

( 4 )作者把石榴比作夏季的心脏,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品质?

( 5 )比较下面两句的表达效果。
A.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B. 秋天来了,石榴裂开了,露出像皓齿一样的子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被捕入狱,惨遭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终成《史记》。支撑他矢志不渝的动力,便是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乘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窜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
( 2 )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岁月的河流中,每个人都有过数不清的难忘的经历:欢乐的、痛苦的;悲壮的、欣喜的;成功的、失败的……然而,所有的经历都如一级级向上的阶梯,使他们一步步地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历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十分宝贵并值得珍惜的。
请以“经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善待    (亲人、生命、自己……)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