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叶相似(只) 语时不悲(完全)
B: 因恸绝久(很 ) 齐之辞者也(熟练)
C: 无与乐者(想到) 神寒骨(凄凉)
D: 俶尔远逝(忽然) 历山川(亲自)
2、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B: 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C: 与书为友能够让我们获益匪浅 , 既能增长阅历,又能丰富知识,增添情趣。
D: 面对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云宵 小心翼翼 人生鼎沸 花团锦簇
B: 诅咒 众目睽睽 不求甚解 截然不同
C: 微簿 人际罕至 获益匪浅 混为一谈
D: 绝别 晃然大悟 心旷神怡 废寝忘食
4、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jǐ) 累(zhui) 修(qì) 悲天人(mǐn
B: 却(xiè) 约(qiè) 案(dú) 香气四(yì)
C: 德(xīng) 长(rǒng) 玩(xiè) 颠沛流离(diān pèi)
D: 商(zhuó) 走(niǎn) 环(xún) 鞠躬尽(chuì)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各地学校都存在。
B: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C: 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D: 晚上,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6、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错误的一项是( )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会议开始前,主持人对参加会议的来宾说:“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立刻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 对一位获奖同学说:“你真行呀,没怎么复习就拿了个一等奖。”
C: 提到自己的母亲,儿子动情地说:“令堂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D: 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做好服务工作,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8、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 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C: 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修编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 薪火相传。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蟋蟀 幽寂 祈祷 污秽不堪
B: 嫉妒 谰语 阻抑 历尽苍桑
C: 相宜 瞬息 泄气 一泄万丈
D: 肿胀 泛滥 亘古 枯躁无味
10、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chè) 繁(yán) 万(qǐnɡ)
B: 息(qī) 护(pì) 鸶(lù)
C: 远(tiào) 骨(lèi) 绵(yán)
D: 壮(zhuó) 丰(yénɡ) 牲(ch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初夏(节选)

艾青

燕子——轻快的翅翼之

矫( )健的飞翔;

爱在速度里沉醉的

自由的眷慕者

在江水与晴天的空阔里浮升……

高耸的堤( )岸上

páng( )然的樟树的遮覆下,

斧斤的声音,

铿qiāng( )地敲响了五月最初的日子,

那里,在木料与竹简的狼藉间,

一些人们正在忙碌着修理。

那呆然僵立在江边的暗褐的水车,

——它的破烂了的轮子,

已从去年冬季起

久久地停止了转运。

(选自《艾青诗选》)

______健

______岸

③páng______然

④铿qiāng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州城西南,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______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______,高标______,上河汉,下临江流;重檐馆,四_______霞敞;坐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1 )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

州城西南 , 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________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________,高标________,上河汉,下临江流;重檐馆,四________霞敞;坐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隅________ 遂________ 翼________

窥________ 倚________ 耸构________

( 3 )翻译下列语句。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4 )用文中原句填空。

在文中,________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________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 5 )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竿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竿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竿。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 1 )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 2 )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 3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 4 )“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用了什么描写,表现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 5 )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情感的潺潺,思想的潺潺,再一次流过故乡崎岖的山野,再一次流过往昔峥嵘的岁月,回过头来思量,那昨天使我爱恋过的灵魂,今天依然使我向往着的灵魂,也只有它——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 1 )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 2 )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请把你的理解写在后面。

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 3 )“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榕树,生命进行曲” 这个比喻在全文中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 4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按要求对下面句子赏析.

①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从修辞的角度)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从词语的角度)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田野中的桃红柳绿,是一幅自然风光的美景;交往中的互帮互助,是一幅社会和谐的美景;博物馆珍宝纷呈,是一幅人类艺术的美景……

请你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选择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以“美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黛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