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藏污纳垢 粗制烂造 崎岖不平B: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 C: 正禁危坐 神密莫测 无所事事 D: 黯然失色 麻木不人 意趣盎然 |
2、 | 下列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许愿斌那种洪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以及气冲斗牛的雄心壮志,总会让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充满着希望。他能从澳华一名普通业务员做到副总裁,是因为他保持着自己的倔强的性格。他从不忘记刚从业时的他,生活拮据,买不起摩托车,坐公交车甚至徒步跑市场,日晒雨淋,但风雨无阻。他时刻牢记恪守职责是应尽的义务,对企业而言更是安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B: dǒu jué jū kè C: dǒu jué jù gè D: dòu juè jù gè |
3、 | 下面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B: 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C: 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D: 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
4、 | 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C: 古人称谓有谦尊之别,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D: 《朝花夕拾》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名,作者还著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
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C: 《绿色的蝈蝈》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著有《昆虫记》。 D: 《世说新语》是南朝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疆赛里木湖每年一到严冬,岸边就开始隆冰。这种冰制奇观,好似高昂可人的冰美人,每年都能吸引无数游客。B: 当地时间24日,A320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侥幸的是,达尔库德俱乐部原本计划搭乘这一航班,但由于多数球员认为转机时间过长,所以俱乐部在最后时刻改签,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 合肥的气象条件本就不利于本地污染物扩散,再加上入冬以来长期干燥无雨,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大,两者一拍即合 , 促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 D: 商品期货受原油期货大幅走低牵制,呈现普跌行情,其中能源化工品种首当其冲。16日,除PTA和橡胶能源化工品种外全部收跌。 |
7、 |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 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 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 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 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B: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 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
9、 | 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自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里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③② |
10、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______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________的人生信念。 A: 尽善尽美 出类拔萃 清新脱俗 B: 炉火纯青 脱颖而出 清新脱俗 C: 炉火纯青 出类拔萃 超然达观 D: 尽善尽美 脱颖而出 超然达观 |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1 )“芳草无情”中的“芳草”指什么?( 2 )本词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⑤师:学习。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________ ( 2 )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3 )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怕站而不怕慢
朱光潜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然而,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①
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作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 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②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
意中轻轻易易地解决了。
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酸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 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
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才容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酸。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急迫躁进最易误事。③
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 他所做的事,看,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 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这段简单的文字很耐人寻味。我们不但需要时间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 静观和回味,以至人世百态都在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轮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不是浪费生命!
(文章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小时,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
( 3 )文章写基督教圣经的目的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我有时写作文,心里越想写好,写出来往往越坏,这时我常常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
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不好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不行,于是越写越烦躁,越烦躁也就写得 越不像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3 )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5 )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昧尽在其中。
请以“ 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