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淄博市张店区沣水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dóng)梁 干(gù) (tān)塌
B: (zhē)拦 呼(xiào) (féng)隙
C: 溜(da) (chuō)坑 微(báo)
D: chóu )劳 (zhà)看 鲜(nèn)
2、

下面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旁(wù) 落(yǔn) 缟(gāo)素 强不舍(guō)
B: 渎(xiè) 词(yú) 智(ruì) 怒不可(è)
C: 进(bíng) 抽(yē) 崩殂(cú ) 臧(fǒu)
D: 灵(jiù) 以(wèi)陛下 怜(mǐng) 尽职守(kè)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海鱼棠》用十几万张手稿画出古典美,展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给人创造了个故弄玄虚的世界。
B: 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在饮茶、品茶中参悟人生的喜怒哀乐。
C: 要想成为君子,不但行事要光明磊落,还要有宽宏大量的气概
D: 将莫言作品选入中学教材,是好是坏苟且不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教材编委们在不断思考,在努力探索。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 ,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 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C: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 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 ,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D: 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6、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诱(huò) 想(zhī)    湿(màn)
B: 干(kū) 隐(bì) 间(shùn)
C: 登(pān) 腾(xuān) 想(huàn)
D: 根(zā) 然(yī) 成(nínɡ)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 《城南旧事》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女形象。
C: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品味到戏曲悠长的韵味。
D: 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左右。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yān) 修(qì) 怏怏不乐(yàng)
B: 古(gèng) 息(píng) 气冲牛(dòu)
C: 水(dàng) 弱(léi) 兀兀(wù)穷年
D: 午(shǎng) 灵(xī) (qiè)而不舍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朗润  藩篱  堰塞湖  起承转合 
B: 隐秘 叙叨 中轴线 直接霄汉
C: 籍贯 惊鸿 城隍庙 闲情逸志
D: 田垄 旁鹜 文绉绉 豁然贯通
10、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作者魏学洢是明末人。
C: “黄发垂髫”是成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人和小孩。
D: 吴伯萧的《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

于:________ 恒: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 3 )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 1 )“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 2 )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 3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4 )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 1 )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 )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3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 4 )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5 )4第③段中加点的“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在你的心中,有些东西总会让你难忘,或是让你珍惜、让你深思、让你感动。这是为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把在你心中留下印记的人、景或事件生动具体地描述下来。
要求:①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注意书写工整、清楚、准确。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突然不想平凡”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