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觉出其中有什么________,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出来。 ②为了追求光和热,有人宁愿________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③最终,这位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按照合同________了自己的诺言 A: 奥秘 放弃 实现B: 秘诀 舍弃 实现 C: 秘诀 放弃 履行 D: 奥秘 舍奔 履行 |
2、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繁星》和《春水》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这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B: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D: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讽喻叙事诗,它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
3、 |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 劝说是一门艺术。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次,与同事们视察经过此地,顺道进去拜谒守护这一方水土的神灵。 B: 发生灾祸时,官兵们不仅奋不顾身的帮助灾民撤离,还为灾民提供了箪食壶浆。 C: 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 , 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决断。 D: 看到芦花纷飞,秋风瑟瑟,秋水冷凉,我仍娉婷伫立,依临水照花的姿容,等候,静守。 |
5、 | 下面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B: 看到四岁小侄女模仿《甄嬛传》中人物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C: 全国电视音乐大赛上,选手们个个表现出众,评委们也是气冲斗牛 , 十分专业。 D: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6、 | 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叱咄(duō)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B: 媵人(yìng) 容臭(xiù) 被绮绣(bèi) 烨(yè) C: 缊袍(yùn) 廪稍(sāo) 稍逾约(sāo) 贽(zhì) D: 嗜学(sì) 冻馁(něi)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肇中(zhào) 华裔(yì) 论语(lún) B: 中庸(yōng) 儒家(rú) 彷徨(páng) C: 测量(liáng) 埋没(mò) 袖手旁观(xiù) D: 诺言(nuó) 朱熹(xǐ) 不知所措(cuó) |
8、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 , 获得冠军。 B: 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 , 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C: 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啦。 D: 聪明的莱芜人因地制宜 , 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莱芜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
9、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学生送自己的摄影集给老师,扉页上写着:王青云老师惠存,学生张小齐惠赠。 B: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周五拜会了上海市委书记韩正。 C: 监考员在考场上说:“请不要东张西望,否则,将根据考试纪律严肃处理。” D: 实习护士王艳对病人说:“大妈别紧张,我虽然是新手,但一定会为您扎好这一针。” |
10、 | 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 《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及回国后的一些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赞同。 C: 《五猖会》中,“我”盼着去看五猖会时,父亲突然要“我”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后来背完书能去看五猖会了,但“我”已没先前那么高兴了。 D: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1 )赏析“月黑雁飞高”。( 2 )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
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示例:湮于沙上 (湮没无闻) A陶后鲜有闻(________) B香远益清(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 花之君子者也 一老河兵闻之 B: 自李唐来 自钱孔入 C: 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D: 宜乎众矣 秋色宜人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4 )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B: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及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C: 本文在语言风格上骈散结合,但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D: 本文赋予莲丰富的象征意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 5 )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与本文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1 )“我”家在庚子年前后遭受了哪些灾难?请分点概括。①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②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 4 )选文第⑨段“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调?为什么?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止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使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是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有改动)
( 1 )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________》。 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和感悟,请以“采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