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段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一项是( )

读诗要体味诗歌的情感。“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①如艾青的《大堰河②我的保姆》,更像是分行书写的散文。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③酣畅淋漓。可以说④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2、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问,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3、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

下列句子中投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了解,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高峰的提前到来,是因为今年的菜花提前绽放的原因。
B: 我市近两成国土是湿地,能否合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有利于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C: 教育都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 泰州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国医药城的建设。
5、钟惺《浣花溪记》中所写的浣花溪位于现在的( )
A: 湖北武汉
B: 贵州贵阳
C: 四川成都
D: 甘肃天水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城市建设的强力推进,如今,柳州不仅是工业大城市、文化大城市,而且是广西的一张名片。
B: 勤俭节约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引导他们树立崇尚节约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节约。
C: 为了庆祝五四青年节,李丽建议举办读书交流会,杨玲建议进行演讲比赛。我同意他的建议。
D: 《八桂大歌》以炫丽的舞台艺术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多彩的画面和优美的唱腔让观众听得入迷。
7、选词填空。

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________的美景。( )

A: 美丽
B: 奇丽
C: 艳丽
D: 绚丽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升旗时,随着音乐响起,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我校开展了“校园安全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D: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促进了亚洲各国间的平等对话。
9、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水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实现“中国梦”“水城梦”。
B: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C: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D: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10、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B: 生长在阿拉善西部的胡杨林是一种特别耐旱的树种,尽管那里干旱少雨,但一到夏季,胡杨总是郁郁葱葱的。
C: 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D: 行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能使每一个人都看到水草丰茂的湿地,开满鲜花的草原,以及长满各种灌木的山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寞,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 2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 3 )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 1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②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桓公和管仲是否都认为“愚公”是个愚笨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强,传染性高,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为传染源。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可能的粪口传播。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材料二)


面对疫情,普通民众会因多方因素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反应。如何调整好心态,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一是要在心理上承认并接纳这一事实,认识到这场疫情可防可控可治的特点,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三是学会分拣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垃圾信息,防止信息干扰引发的焦虑。三是可采取科学、多样的如深呼吸、运动、冥想、听音乐、阅读等减压方式,管理情绪。


(材料三)


减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1月29日,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成立了共包含114名专家的市、区两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开通了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中。

(《半岛都市报》)

( 1 )请概括材料三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 2 )小A同学作为志愿者,帮助小区居委会拟写了“抗击疫情,从我做起”的倡议书,下列不符合倡议内容的选项有( )( )
A: 要勤洗手,外出佩戴好口罩
B: 要定期通风,保持屋内空气的流通
C: 居家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D: 时刻关注各类信息,了解疫情动态
E: 不举办、不参与公众聚集性活动
F: 丰富业余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 3 )小区居委会发出了“抗击疫情,从我做起”的倡议后,有哮喘病的C爷爷还是执拗地要晚饭后出门散步,还说锻炼身体,可增强免疫力。如果你是小C同学,你会如何劝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乐趣。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

③我们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析出它的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遇到什么有疑惑的地方,就为它查一查。心中有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常写常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能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为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是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不发达,就连经史本身也不能被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等足以直接救国,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其之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有关联的其他学问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有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既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任何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

(选文《读者》有改动)

(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
B: 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书本去探寻求知的路。
C: 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多赏识,少成见
D: 读书要注意做好五件事,就可以取得成效。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要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兴趣,就能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反之只能面对浩瀚书海不知所措。
B: 读书要学会区分书的轻重缓急,有些和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书要重点细读,有些书则可以略读或备查。
C: 读书要善于思考、存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可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D: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一)暑假里那些美好的旅行、精彩的活动、独特的体验、动人的情思……令人依依不舍,回味无穷。请以“放慢脚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二)请你用上“雪山”“星空”“种子”这三个词,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②字数在800—95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恋你的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