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网友的帮助下,那个畏罪潜逃的嫌疑犯在几天内就在另一个城市落网了。 B: 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视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C: 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 , 成为引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D: 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大相径庭 , 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更难分辨了。 |
2、 |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欣赏宋徽宗的代表作《秾芳诗》(局部),下面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品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挺,至瘦而不失其肉。 B: 这幅作品清峻明朗,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同断金割玉一般 C: 作品行笔俊逸流畅,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不可端倪。 D: 这幅作品书风独具,瘦硬中寓腴滋之致,其银钩铁画,豪气跃然。 ![]() |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议论文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 B: 一篇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 C: 《纪念白求恩》这个题目即论点。 D: 中心论点有的是直接提出的,一般都在文章的开头。 |
4、 | 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B: 沉吟( yín ) 商酌( zhuó) 腻烦( fán ) 根深蒂固( dì ) C: 栈桥( jiàn ) 修身( xiū ) 辐射( fú ) 媚上欺下( mèi ) D: 怡悦( yuè ) 窒息( zhì ) 玄虚( xuán ) 顶礼膜拜( mé ) |
5、 | 下列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我喜欢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的秋雨,整宿地不缓不急地敲打着窗棂,滋润着这座被榕树荫蔽的城市。柔柔的雨线,从空中飘然而落,酝酿着一个季节的故事。靠在窗边,聆听着秋雨的倾诉,霎时,一脉悠远的情思从心底升起。 B: sù yìn liàng shà C: xiǔ yīn niàng shà D: sù yīn Iiàng chà |
6、 |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修改:它不但能在核聚变反应中释放巨大能量,而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污染 C: 修改:它要么几乎不产生放射性污染,要么能在核聚变反应中释放巨大能量 D: 修改:它虽然几乎不产生放射性污染,但能在核聚变反应中释放巨大能量 |
7、 | 根据下列情境,说话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兵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妈妈叫他吃饭,他说:“没看我正忙着吗?”B: 陈江借了同学一本新书,不小心给弄脏了,还书时他连声说:“对不起。”他的同学说:“‘对不起’值多少钱?给我另卖本新书吧!” C: 李河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了一个同学,他马上下车说:“对不起,请问撞伤了吗?”这个同学说:“没关系。” D: 某中学正要上公开课,课前一位外校来观摩的老师走到教室里问一个学生:“请问同学,上什么课?”这个同学回答说:“你自己不会看课程表吗?” |
8、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⑤②③④①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②④⑤① D: ⑤①③②④ |
9、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B: 中国人出境游,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形象,出境游客能否温文尔雅,展示着良好的国家形象。 C: 从修书一份致敬老父亲,到亲手为老人送餐端饭,再到署名文章谈尊老。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从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诠释着敬老孝亲的三重境界。 D: “排队”点赞、“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根据规律,每年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的初三、十八前后,都是钱塘江年度大潮讯来临的日子。B: 人类不被人工智能打败的要决,是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C: 96岁老人在弥留之计捐出百余幅书法作品,义卖所得的爱心款将全部用于帮助抗战老兵。 D: 新媒体时代,摈弃断章取义,涵养实事求是思维,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和担当。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 1 )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 )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 ①取而疾走( ) ②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③其为文 ( ) ④无若际泰者( ) (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 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 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 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 3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 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 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 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 4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①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④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原文有删改)
( 1 )文中第①段“有学问的笨伯”具体指哪一类人?( 2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其作用。( 3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4 )结合本文观点,联系以下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 人造太阳
何 平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