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B: 《饮酒》是五言古诗,《雁门太守行》是七言律诗,“渔家傲”是词牌名。
C: “始龀”指七八岁。“弱子”指小孩,幼儿。“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有“号”。如杜甫字子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2、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 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和煦 犬吠 歇思底里
B: 潮迅 胆怯 与日俱增
C: 肥硕 鄙夷 十拿九稳
D: 皇恐 褴褛 狼狈不堪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ān) 压(zhú) 证(quàn) 叱风云(zhà)
B: 菜(qí) 笑(shàn) 果(fǔ) 爱分明(zēng)
C: 妹(zǐ) 抖(sǒu) 妒(jì) 提纲领(qiè)
D: 唐(tuí) 静(tián) 角(líng) 扣人心(xián)
6、下列字形和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鞭(tà) 寒(jīng) 关(ài) 眼花乱(1iáo)
B: 狡(jié) 联(mèi) 蜒(wān) 然不同(jiǒng)
C: 句(dòu) 丝(1ǚ) 然(zòu) 级而上(shí)
D: 连(qiáo) 狼(jí) 作(yī) 果实累累(léi)
7、

宋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 )

A: 浪淘沙
B: 水调歌头
C: 天净沙
D: 西江月
8、巴金先生对“文革”进行深刻反思的散文著作是( )
A: 《寒夜》
B: 《憩园》
C: 《随想录》
D: 《怀念萧珊》
9、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霹雳 踌躇 烦燥 微不足道
B: 鞠躬 孤孀 惶恐 穷愁潦倒
C: 取缔 荒僻 技俩 长途跋涉
D: 呆滞 寒噤 制栽 连声喏喏
10、

根据情境,下列加下划线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奇葩规定,有的毫无道理,甚至荒唐可笑。(别致、含微讽、调侃的意味)
B: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与你这现世宝。(只出丑、丢脸的家伙,丢人现眼的人)
C: 莫泊桑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指官员刚刚下车,初到任所)
D: 无事不登三宝殿 , 半夜三更前来,实在是打扰先生了。(表示没事不到皇宫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 1 )这首咏雪诗很有画面感,请根据诗意,用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与雪有关的画面。
( 2 )对这首诗后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请结合诗意,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阻之,燮:“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 1 )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阻之(或:有的人)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3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 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塘看来很少有人清过,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乡。有同学来苏州玩,总是会先来信,让我责无旁贷地尽地主之谊。朋友一拨一拨地来,我也就一次一次去车站等待,一次一次在虎丘与他们留影。

⑦或暮春微雨,我便会溜去很近的怡园,门票不贵,园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游人如织的喧嚣,一如自家庭院。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时间,静静地读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声若梦,淅淅沥沥,“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清音雅韵,如深闺伊人的一声清喟,霎时涤尽凡俗……

⑧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选自《苏州杂志》,有删节)

( 1 )作者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 )文中说“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对苏州有怎样的“感触”。

( 3 )文中说“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散步时见到的素不相识的苏州农人的?请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这样描写?

( 5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能很快就将苏州“当作了真正的家乡”并与苏州“一见如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坛古柏

肖复兴

天坛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祈谷处。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柏树具有长久的生命。人类和古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人在这些千年古柏面前,显得很渺小。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从祈年殿和圜丘俯瞰四周,天坛古柏巍然屹立在雄浑庄重的古建筑周围,蓊郁森森,高大威严,像是元帅麾下庄重威武的将士;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那些杂花新树,只会是一片花拳绣腿。或许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复制几个天坛,却绝对不能复制出这里的参天古柏。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面对这样的柏树,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就像我们的民族一样。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岁月而富于历史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斜倚着躺椅,颤抖着手,画着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藤蔓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天人合一,与人相和谐。

天坛古柏,不仅是“活的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摘自《人民文学》2020.10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将人类和古树相比,又举帝王的例子,突出表现人类在古柏面前是渺小的。
B: 文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我”对古柏从畏惧到敬仰的心理变化。
C: “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表现“我”对天坛古柏的深情。
D: 文章语言细腻,意味隽永,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 2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天坛的古柏?请简要概括。(答出三点即可)
(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还斜倚着躺椅,颤抖着手,画着疗养院里的柏树。(赏析加点词)

②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赏析句子)

( 4 )文中写梵高和史铁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其实俄真的爱过迩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