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班主任张老师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满了橙子、香蕉、雪梨、西红柿等水果,只要同学们想吃,随时都可以去拿。 B: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 |
2、 |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B: 《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 C: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 |
3、 | 下列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后的操场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此句没有使用修辞,却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势之急、雨量之大。 B: “我们是一群有志的中国少年”,此句中的“是”是判断动词。 C: “学习的过程本应是自主、愉悦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必要有思想包袱”,句中的“包袱”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D: 词语的构成是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比如“姹紫嫣红”是属同义词连用,而“阴晴圆缺”则是由两组反义词构成。 |
4、 |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刚才还人声鼎沸的教室,班主任一到,顿时万籁俱寂 , 个个都不讲话了。B: 王老师讲得娓娓动听 , 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C: 上海浦东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 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可见一斑。 D: 近几年,泰州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 |
6、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痴情(chī) 慰藉(jí) 坚贞 B: 霹雳(pī) 枪戟(jǐ) 红霓 C: 雾霭(ǎi) 红硕(shuò) 寒潮 D: 流岚(lán) 炫耀(xuán) 威仪 |
7、 | 下列句子画线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______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______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③凡做一件事,便是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______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④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______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A: ①但 ②并且 ③即使 ④但B: ①故 ②因而 ③即使 ④才 C: ①但 ②所以 ③无论 ④但 D: ①故 ②所以 ③无论 ④才 |
8、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粗犷(kuàng) 蜷伏(quán) 拈轻怕重(niān) B: 洗涤(tiáo) 取缔(tì) 晌午(shǎng) 屏息凝神(bǐng) C: 要塞(sài) 猝然(cù) 濒临(bīn) 拾级而上(shè) D: 逊色(sùn) 拮据(jū) 戏谑(nuè) 冠冕堂皇(guān)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消防宣传员为“宅”在家里的大爷大妈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B: 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 C: 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以附庸风雅。 B: 他这个月的零花钱已经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 成功没有秘诀,敢尝试、肯吃苦、能坚持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D: 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班的足球队员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最终战胜了对手。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万巨①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 1 )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 )诗人的 “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 ②尊君在不 (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 2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阅读分析题,回答相关问题。
①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发射海区。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②当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的命令的时候,在一阵阵轮机声中,一支威武的船队来到了试验海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艘艘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艇,它们所过之处,留下了一道道泛着浪花的航迹;接着气象船、防护救生船驶来了,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最后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不一会,一架直升机来到了海区上空,不停地在那里盘旋,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已经临近。
③突然,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在海面上出现,这说明离发射时间还有两分钟。这时候,分布在陆地、舰船和直升机上的许许多多跟踪测量设备,都一齐开机了,准备接受火箭出水以后,在飞向预定溅落点的过程中,每一瞬间所发来的各种信息。(出潜艇“一分钟准备”时的操作实况:“各战位注意!一分钟准备……”压低混播)
④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十──五,四,三,二,一,发射!”以及发射时的一声巨响)
⑤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出火箭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混播)
⑥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火箭越飞越高,越飞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出人们的欢呼声,然后压低混播)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汪曾祺
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⑤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⑥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 1 )请简要概括“我”与沈从文先生交往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