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2017届中考贵州安顺卷)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光亮。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
2、 | 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语言描写) B: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 C: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语言描写) D: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景物描写) |
3、 | 下列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哪里比得上她呀!B: 张华考上了北大,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C: 今年的暑假,你是打算去北京旅游呢?还是去深圳旅游? D: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老舍,是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B: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梦得,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C: “他积极参加锻炼”一句中的“锻炼”是动词。 D: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句中的“骄傲”是名词。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B: 我们不应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C: 他犀利的目光让她感觉如芒刺在背 , 巴不得能逃离这个地方。 D: 轻盈曼妙的舞姿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相得益彰,随音乐的结束戛然而止。 |
6、 | 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B: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C: 《老山界》一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 |
7、 | 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 , 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 , 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 C: 在未弄清楚事情发生的缘由之前,我们暂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D: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9、 | 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 A: 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B: 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C: 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 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
10、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B: 2018年4月4日,快递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夺冠,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是:成功没有秘诀 , 只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C: 南沙大桥两座主桥轻盈飘逸、风格统一,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勘称巧妙绝伦。 D: 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物理课堂上经常高谈阔论 , 同学们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①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②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 ③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 ④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 ⑤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 (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不蔓不枝 枝: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树林
伊甸
①入秋了,呼喊了一个夏天的蝉儿终于偃旗息鼓,树林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变得乖顺和安静。
②走进幽暗的树林,给人一种黄昏即将来临的错觉。【A】树林里密密地生长着许多又高又瘦的树,好像运动场上那些摩拳擦掌、腾挪跳跃的高个子跳高运动员。那几块碎银子般的亮光就是天了,天是不是也有窥视欲?它的几缕眼角的余光常常有意无意地从树叶的缝隙处溜进来,想窥见树林里的秘密。其实树林并不是为了不泄露隐私才把自己遮盖得那么好,它只是想让它所有的孩子一心一意地生长,不受那些过于荣耀和风光的事物诱惑。树林是自足的,谦卑的,除了树木的生长它没有其他任何的贪图。因此树林是简单的,朴素的,树林里没有自命不凡的岩石,没有钩心斗角的灌木和为所欲为到处抢占地盘的野草。那种空旷和恬静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
③石板路边上长着的一些青苔,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一番。但当我们俯下身子,捡起来的却是几片落叶。这些落叶不像我们平时在马路上见到的落叶那样,是憔悴的,病态的,过早凋零的有一种被摧残、被欺凌的感觉,让我们满怀怜悯。这里的落叶不需要怜悯,它不像那些马路上的落叶带着一种幽怨的黄色,它是完全抛弃了泪水和伤感的。它是百分之百的褐色,这种褐色非常纯粹,非常干净,非常老成,仿佛它历尽沧桑,早已看透命运。这些落叶带给我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淡定。树林里铺满了落叶,一年又一年的落叶变成了泥土。这里的泥土也是褐色的,褐色中居然带着一点点红,像是血丝,这些泥土是不是开始有生命了呢?我的同伴把这些有生命的泥土捧进一个塑料袋里,说要带回去让它孕育新的生命。在层层叠叠的落叶中依稀长着一些蕨类植物。【B】它们怯生生地伸出低矮的枝叶,仿佛只要有人吆喝一声,它们就随时准备缩回这些枝叶。
④惊心动魄的一幕是:一棵缠绕着枯藤的树横倒在地上,显然,它已失去了生命。我想像着悲剧发生的过程:那株藤悄悄地从地底下钻出来,开始向树身上爬,起先,树还拼命地往上生长,想让自己的头颅摆脱藤的纠缠,但藤也疯狂地往上生长,并且把自己的指甲刺进树的身体里,后来,藤终于长得比树还高,比树更加枝叶繁茂,终于,树挺不住了,它在发出一声绝望的哀鸣以后轰然倒塌。这棵树死了,依靠它活着的藤也死了。寂静的树林里像风一样吹过几缕忧伤和叹息。
⑤耳畔隐隐约约传来了几声鸟鸣。根据鸟鸣的方向推断,这些鸟是在树林的边缘。是不是这个树林太大了,树林深处太安静,太幽暗,让喜欢热闹和光亮的鸟儿不肯往里面飞呢?这时我才发觉,在这树林深处,要找到一个昆虫,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脚印,是何等不易!
⑥终于那安静、那幽暗对我们也失去吸引了。远处原本被我们所厌烦了的犬吠声、汽车喇叭声、人的叫喊声又开始诱惑我们,我们匆匆向树林外走去,向喧哗和骚动走去……
(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有改动)
( 1 )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 )在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从描写角度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3 )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作者写马路上的落叶有何用意。( 4 )联系全文,揣摩从被吸引走进树林到受诱惑走向喧哗作者情感发展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 1 )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________。→“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________
( 2 )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 5 )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悟”字有下面几种解释:理解,明白,觉醒。由此而产生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等词语。也许,在成长的历程中,你因为某种经历而得到过顿悟,你因为思考某个问题而懂得了一个道理,你因为观察某种现象而体验到成长的味道。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