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的作者为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 C: 《变色龙》和《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分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D: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
2、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欧阳修《醉翁亭记》)”“丝”“竹”都是中国古代乐器,下面各项中,“丝”“竹”两种乐器都没有提及的一项是( ) A: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B: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堂越棹弄潮声。(唐白居易《池边即事》) C: 钟磬冷冷夜未央,梨花庭院月如霜。(宋黄升《浣溪沙》钟磬冷冷夜未央) D: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3、 | 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三作家》 B: 《白杨礼赞》——茅盾———《茅盾全集》 C: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一一《居里夫人传》 D: 《三峡》——茅以升——《水经注校正》 |
4、 | 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
5、 | 下列对课文《心声》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B: 课文对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多,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C: 文章通过叙述语文公开课上李京京同学执意要求朗读课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充分重视“优等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 D: 文章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拙劣(zhuō) 诞生(dàn) 携手并进(xié) B: 祈祷(qí) 萦绕(yǐng) 愚蠢至极(yú) C: 凋零(diāo) 绚丽(xuàn) 狂风骤雨(zhòu) D: 襁褓(qiǎng) 浩劫(jié) 误入歧途(qí) |
7、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_______, , , , 。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①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 ②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水滴 ③我们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 ④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 ⑤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 A: ③⑤②④①B: ⑤②④③①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②③①④ |
8、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B: 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 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
10、 |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结识 信口雌黄 亲近 窗户 警告 C: 结缘 信手拈来 亲近 铁窗 警世 D: 邂逅 信口雌黄 友好 铁窗 劝慰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乙】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阅读下面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 [注]①遍物:阅历事物。 (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紧密联系,一些古汉语的意思仍旧保留在现在。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成规陋习 B: 不亦乐乎 乐见其成 C: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论世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手拈来 ( 2 )同桌对“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一句不理解,你用现代汉语翻译给他看。 ( 3 )《论语》告诉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请你想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回去后会如何反省自己。 他会想:________ |
野菊花
你见过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欢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吗?也许,它不惹人注目,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我特别喜爱野菊花。记得我小时候在南方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它那小小的绿叶片衬托着它那小小的黄色花朵,好看极了。可当它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以为它们是一棵棵小草。秋天,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没有兰花的芬芳,更没有牡丹的富态华贵。但它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山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脚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疼,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还有消毒止血的功能。解放前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野菊花熬水洗伤口,还真管用。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清热败火,治感冒。我没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我长大回到北方上学以后,心里总惦记着野菊花。假期去外婆家总要摘不少带回家来。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没有喝过野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的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地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我喜爱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要像它那样的默默地生长,不求索取;只要给予,给予……
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菊花________(jū jú) 摘下________(zhāi zāi)
晒干________(sài shài) 给予________(gei jǐ)
( 2 )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中标出序号。清热败火________ ①失败; ②打败; ③搞坏; ④解除;消除。
真顶得上清凉饮料________ ①支撑; ②顶撞; ③相当,抵; ④顶替,代替。
( 3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朴素——________ 依旧——________
惦念——________ 贡献——________
( 4 )野菊花有哪些用途?
①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开幕式。
②强调,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2013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③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④第一,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第二,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第三,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第四,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第五,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⑤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由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三部分组成。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 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要求:①“会讲故事”。内容丰富,描写具体,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