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B: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C: 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D: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2、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褓qiǎng 锢jìn 叱风云chà 万恶不shè
B: 祷qǐ 对zhì 断壁残yuán 引受戮jǐng
C: 窺步duò 怏不乐yàng 既往不jiù
D: 蓄zhù 吓tòng 相形见zhuō 囊映雪náng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小组讨论会上,对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 我们读文章时应避免断章取义 , 这样才不会曲解文章的意思.
C: 下了火乍,吃过早饭,年少的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海边.
D: 我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沧海桑田 , 内心感慨万千.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
①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
②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
③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
④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5、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心替群众解难事,就要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高谈阔论 , 多些责任担当;少些后知后觉,多些预研预判。
B: 游泳课上,郎咏同学一气呵成地游完了400米自由泳。
C: 宋老师三顾茅庐 , 终于把打算辍学到外地打工的胡子恒同学劝回到学校读书。
D: 语文老师吹毛求疵 , 指出了刘忠航同学作文中的一些小瑕疵。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 当前,“微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娱乐、教育、服装、地产等各界常常借助这一平台发布信息是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C: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D: 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8、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C: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D: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9、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 “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 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10、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 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B: 诗人匠心独运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C: 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D: 诸暨五泄风景区内,五个依山而下的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尤以第五瀑最为壮观,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 1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在何处。

( 2 )“茸茸”一次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伤逝

王子猷、子敬①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曰:“何以都②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③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④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⑤恸⑥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小儿子。②都:完全。③了:完全。④既:已经。⑤因:于是。⑥恸:痛哭

( 1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悲痛欲
B: 赶尽杀
C: 无此意
D: 美妙
( 2 )文中哪些句子特别能表现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风吹起蒲公英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得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未,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
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汢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⑪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⑫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⑬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⑭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它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⑮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⑯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 1 )根据情节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把“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4个字)

情节发展心理变化
母亲教学吉他,
继母弟弟进家
父亡外出打工悲恸 隐忍
弟弟考上大学

( 2 )每⑦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样的筷子一定要扔掉

①筷子一般是我们不被重视的范围,其实筷子的细菌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经常用开水烫之外还要经常让它晒太阳。

②筷子的寿命为3—6个月,变色的筷子要赶紧换。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3—6个月时间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发生变深或变浅。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只要筷子与购买时相比发生变化,特别是颜色,就需要立即更换。

③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储藏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④大家在使用筷子时,每天都要观察下,筷子表面是否附着斑点,特别是霉斑。竹制品与木制品两种产品是霉斑最喜欢的生存环境,且只要环境不干燥、物质本身湿度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仅需一天时间即可生成。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筷子上面有霉斑,必须第一时间不再使用。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筷子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则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很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闻一闻,如果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⑤筷子晾干再储藏避免发霉,据了解,目前普通百姓家中使用筷子均以竹子和木质为主,极少数是金属等材料。但这两种材料的使用相对特别,大家却通常习惯将筷子清洗干净后,便放置在筷子筒或橱柜内。筷子在没有被完全晾晒后,湿度很大导致其容易发霉,从而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必须保证筷子是干燥的放置或储藏,尽可能不提供霉菌滋生环境。专家建议:每周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时后,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且能有效、便捷地清除筷子内的霉菌。

⑥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挑选筷子的时候,陶瓷筷子是首选,也是最佳选择。它无毒无害、环保、节能,采用新型材料纳米锆骨研制的筷子光泽细腻,制作精美,强度高,遇高温不变形,表面光滑、不残留细菌、容易清洗(适用洗碗机)和消毒,使用时,手感好,夹食物时不打滑。

⑦木质筷子和竹筷子也是大众化的选择。它无毒无害,也是所有筷子中价格最便宜的。但筷子结构疏松,使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会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残留细菌,在潮湿的储存环境中容易导致木质筷子生菌、发霉,并随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洗涮不彻底也容易残留细菌和二次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⑧众所周知,塑料筷子是一种化学制品,颜色艳丽,美观,价格便宜,但塑料筷子不宜高温消毒,受热之后容易变形、融化,遇酸、碱食品高温后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⑨蛋白质在遇到重金属时会发生变性,金属在高温下及遇到酸碱食品后,会有化学反应,所以金属筷子在使用时,不免有部分金属进入人体,会和人体的蛋白质结合发生变性,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⑩半陶瓷半金属筷子是由上部为陶瓷,下部为金属组成,特性与金属筷子相同,使用时手感一般。

(文章有修改)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筷子的细菌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经常要用开水烫之外,还要经常让它晒晒太阳。
B: 筷子的寿命为3—6个月,当与购买时相比较突然发现筷子变色了,这时就要赶紧换掉。
C: 筷子颜色变化的因素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储藏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
D: 木质筷子和竹筷子无毒无害而且价格最便宜,所以木质筷子和竹筷子是大众化的选择。
( 2 )请简要概括以下各种筷子的特点。

①陶瓷筷子

②木质筷子和竹筷子

③塑料筷子

④金属筷子

⑤半陶瓷半金属筷子

( 3 )根据文意,说说什么样的筷子必须扔掉,请简要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写作。

“当父母老了,更加需要关心。我要做你们的依靠,把你们的恩情报答……”一曲《当父母老了》,唱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父母甚至是祖辈,对我们的关爱从不计回报。请以“ ,你的一丝白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展现出人物之间真挚的亲情。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掩饰水波的美丽无法言语”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