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画线词语意义或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薄暮冥冥 ②日薄西山 ③厚此薄彼 B: ①见微知著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 ①感极而悲 ②南极潇湘 ③极目远眺 D: ①面山而居 ②一怒而诸侯惧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一文重点是写山泉,以泉水之美来表现山林之美,揭示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B: 《陈涉世家》选自东汉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作者描写黄山的壮丽景色,揭示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 D: 《画山绣水》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描写了从漓江上观赏到的山水美景,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
3、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不得不煮一年。 B: 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竟然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C: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跑西窜,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D: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 , 潜心钻研。 B: 现代社会愈来愈重视科技的无穷力量,可悲的是有太多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 C: “创卫生城市,创文明城区”活动开展以来,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D: 智能电子设备不断普及,致使儿童首次接触手机等“屏幕”的年龄逐渐降低,儿童的“屏幕时间”也在与时俱进。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企业家应该像军事家一样,具有沉着的心态、超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出奇制胜获取胜利,打败竞争对手。B: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C: 楼市新政“营业税2改5”发布10天来,我市二手房交易持续火爆,买家慷慨解囊 , 楼市屡创天量,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深圳二手楼市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 D: 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
6、 |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 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
7、 | 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石潭记》《核舟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 B: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五经”之一,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很有学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青年人,“垂髫”指小孩子。 D: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在信中,傅雷常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做人。 |
8、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狗猫鼠》一文中作对猫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守旧势力的痛恨。 B: 简·爱在父母去世后被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后来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 C: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通过祥子的变化,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D: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
9、 |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B: 慰藉(jiè ) 窒息(zhì) 骸骨(hái) 奄奄一息(ān) C: 阔绰(chuò) 羼水(chàn) 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hī) D: 窥镜(kuī) 迂回(yū) 惩罚(chěng) 窈窕淑女(yǎo) |
10、 | 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 B: 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亲自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C: 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 D: “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1 )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唐太宗论弓矢 ①少好弓矢 ②皆非良材 ③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3 )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孝绳
麦父
偶尔看到一张获奖的新闻照片:儿子用一根绳拴在老母亲的床头,了解其背后故事后,心为之一动。
他已70多岁了,是个典型的农村老汉。不过,在101岁的老母亲面前,他还是个孩子。
白天他要下地干活,还要兼打一些零工,很累。晚上回到家,倒头就能睡着。而且,总是睡得很沉。但他又不敢睡得太死,因为101岁的老母亲夜里要起来上厕所。老母亲的眼睛差不多全瞎了,夜里更是什么也看不见。这要万一摔上一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叮嘱老母亲,夜里起来上厕所时,一定一定要喊醒他,从很久以前开始,他就在老母亲的床边,又支了一张床,自己睡,方便夜里照顾老母亲。
也不知道是老母亲舍不得喊醒他,还是喊了他却因睡得太沉没听见,老母亲夜里常常是自己爬起来,摸索着去厕所。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
他想了个土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母亲伸手就能拉到绳子,而绳子另一头则系在自己手腕上。这样,老母亲只要拉一拉绳子,就一定能把他拉醒。晚上,安顿好母亲就寝,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另一头紧紧地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后,才熄灯睡觉。每天都是如此。
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
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
他的夜,都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他的睡眠一样。哪怕母亲最后一次上厕所时天都快亮了,只要自己还躺上床,还能合上眼,眯一会儿,他就一定不忘记系上绳子。早晨,他的手腕上总是会勒出一道浅浅的血痕。
每天晚上都是这样。
记者拍摄的那张照片,只是记录了某一个晚上的场景:老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他弯着腰拴绳子。那根不长的红绳子,在他和母亲之间,晃悠。村民们都知道那根红绳子的故事,他们亲切地唤那根红绳子叫“孝绳”。
孝绳,那是母子之间,多牢固的一根纽带啊。
(选自2017《读者》第6期,有删减)
( 1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
( 3 )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点分析。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①没想到 , 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②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 3 )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潇湘晨报(3月31日) 18岁藏族女孩斯朗巴珍所在昌都市波格村被雪山环绕,为了上网课,她每天要花半小时步行上山,以山石为椅,以膝盖为桌,山顶气温中午也只有—3℃,她一坐就是4个小时。虽然非常辛苦,但女孩说:“能和同学们一起听老师讲课,这种感觉太好了!”
请你给斯朗巴珍写一封信,与她分享这则新闻引发的所思所感。可以叙写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600字左右;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