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湖北省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

A: 听完演讲后,同学们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 , 我们受益不浅。”
B: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C: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D: 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顿觉义愤填膺 , 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此书作者与西汉的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B: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C: 欧阳修是唐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放翁”,后因曾自称“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故又号“六一居士”。
D: “铭”是古代刻在书简上用来警诫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也是一种文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亦可指“托物言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人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B: 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风云变幻的百年秘史,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C: 着眼薄弱环节,注重查遗补漏,我市完善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演练,未雨绸缪打响城市防汛战,确保港城安全度过汛期。
D: 麦收时节,我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遂道 辟易 与日巨增 文质彬彬
B: 锤炼 忸怩 红装素裹 言简意赅
C: 灵俐 蛊惑 不可思义 黯然失色
D: 诽榜 揶揄 笑容可鞠 金碧辉煌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liàng) 蓄(zhù) 静(mì) 狭隘(ài)
B: 塌(tān) 育(pǔ) 称职(chèng) 褴(Iǚ)
C: 地(shū) 草(duǒ) 憔(cuì) 眩(yūn)
D: 差(cēn) 待(nüè) 溉(jí) 护(bì)
6、下列诗作中不属于律诗的是( )
A: 文天祥《过零丁洋》
B: 王维《使至塞上》
C: 杜甫《春望》
D: 陶渊明《饮酒》(其五)
7、

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和《窗》四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B: 《口技》是一篇笔记小说,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C: 《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D: 《孔乙己》侧重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侧重写人物的语言;《窗》主要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8、下列与“望之蔚然而浑秀者,琅琊也”中的“也”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 《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 《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10、“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 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 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答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1 )【甲】词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重在________ ;下片重在________ 。

( 2 ) 【乙】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 3 )【甲】词中的“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 4 )【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苏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各异,请你再写两句他其它作品中的名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 2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交通运输)
C: 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 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5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了饭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丝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会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背着母亲把攒的钱用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去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父亲会再次“离家出走”,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不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

⑧同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两次,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想到这,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却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

(选自《读者》2017年04期)

( 1 )请从父亲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想去看女儿,却找不到路→②________→③________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Ⅰ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划线词“离家出走”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Ⅱ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从人物描写方法赏析句子)

( 3 )文章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的理解。
阅读夏阳的《苦雪烹茶》,完成后面小题。

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上晒太阳,观山间云生雾起。

②岁末,天寒地冻,天阴阴沉沉的,像要下雪了,老和尚正坐在寺庙内烤火。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不速之客,是个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逃难一样。

③你想出家?老和尚烤着火,平静地问年轻人。这会儿,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年轻人也围坐在火炉旁,搓着两只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点了点头。

④何故?

⑤年轻人脸上抽搐着,痛苦地说,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我女朋友跟了别人,她嫌我家里穷,嫌我父母下岗。可是,我真的很爱她!

⑥还有吗?

⑦有,多呢!我写的文章倍儿棒,可是编辑就是不搭理我。这年头,你想发表作品,得帮他们拉广告。我单位的领导,经常给我穿小鞋,事事刁难我。我父母……

⑧老和尚摆手打断年轻人的话,认真查看年轻人的行李,问,你带篮球来做什么?年轻人以为老和尚喜欢篮球,眼里亮了—下,说,我怕山上没啥事儿干,我们可以一起玩玩篮球打发时间。老和尚苦笑着,去厨房寻了把菜刀,递给年轻人,严肃地说,本庙有一规矩,只收哑巴,你想入佛门,得割掉舌头,了断人间是非!

割舌头?什么破规矩,太恐怖了!太残忍了!会流很多血的,会很痛的,说不定还会死的!年轻人握着菜刀,倚到墙上,感觉舌头上凉飕飕的,如同有锋利的刀刃在慢慢滑过。年轻人呆若木鸡。老和尚摇了摇头,轻轻卸下年轻人手里的菜刀,口中说道,阿弥陀佛,像你这样尘缘未了的迷路者,我已经接待过16位,施主你是第17位。年轻人满脸羞愧,搓着两只手,不敢吱声。

⑩老和尚望了望窗外。这时,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老和尚一施礼,说,小施主,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回来时,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瓦罐无盖,残了一只耳朵。雪,在瓦罐里渐渐融化,化成泉水的幽冽,缓缓呜咽开来,热气升腾,舞姿婀娜。老和尚盛了一碗烧开的雪水递过去。年轻人接过碗,嘴伸了过去──烫!老和尚一笑,少安毋躁,小施主你性子太急,不可取。

⑪稍凉,年轻人再喝。老和尚问,何味?

⑫无味。再品。

⑬年轻人嘴里咂巴了一会儿,说,有点苦,一点点。

⑭善哉!因苦而苦,发乎于情,出世入世,常修菩提心。老和尚继续说,煮茶,上等水为山泉水,其次是江河水,再次是井水,最次是雪融水。雪融水乃天赐之水,淡而无味,兼苦,如尘世如俗人……老和尚的话,让年轻人的心绪渐渐宁静。老和尚又在瓦罐里添了些茶叶。沸腾间,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禅境悠远。

⑮老和尚递过一碗茶,年轻人抿了一口。如何?无味?

⑯清甜,怡人可口!年轻人孩子似的笑了。

⑰香吗?年轻人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不香!

⑱老和尚折下几朵梅花,搁入瓦罐,用木勺小心地搅动了几下,又盛了一碗给年轻人。梅花在碗里怒放,一股淡雅的清香氤氲开来,花房般温暖。年轻人笑着说,不用品了,没喝就香满屋了。

其实最好的茶水非山泉水,而是寒梅之苦雪。为何?你是读书之人,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⑳年轻人遥看窗外。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有删改)

( 1 )雪,营造了故事独特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从老和尚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填空。

天阴沉沉

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

①________

漫天大雪鹅毛般飘

②________

雪停了

③________


( 2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第⑭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简要分析第⑲段划线句的深层意蕴。

( 3 )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描写了年轻人进寺庙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细节,为下文老和尚发现年轻人带篮球这一情节作铺垫。
B: 第⑨段中,老和尚不知道年轻人是否了断尘缘,就以割掉舌头方能入佛门的规矩试探他。年轻人的表现让老和尚很失望,他“摇了摇头”。
C: 第⑩和第⑳段中,老和尚和年轻人都有看向窗外的动作,但内心世界不同,老和尚在寻找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方法,年轻人是思考老和尚所讲的道理。
D: 小说塑造了一个如闲云野鹤般的高僧形象,他从容淡定,洞悉人性,睿智通达。
( 4 )第⑨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中描写年轻人和“我”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各自在文中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然而,鱼儿在冰下嬉戏,草木在地下生根,鸿雁已唱起北归的歌……春天从未远离。

请以“在寒风里聆听春之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请认真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闻不问”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