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昌市第十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 )

A: 宋江
B: 林冲
C: 史进
D: 吴勇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的有效制约。
B: 孩子向家长倾诉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 , 这是亲情沟通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C: 无数的镜头在追逐、在捕捉,最吸引观众的却是那些浮光掠影般闯入视线的画面。
D: 九九重阳登高时,极目远眺沧海桑田壮丽景色,爱国之情不由地在我心中激荡。
3、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________。

A: 等着豆腐被父亲从锅里夹给我们
B: 等着父亲从锅里给我们夹豆腐
C: 等着热气里豆腐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
D: 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4、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航失联事件牵动亿万民众的心,人们在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
B: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盼中拉开帷幕。
C: 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另观众回味无穷
D: 近日南方连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5、《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 《父亲的病》
B: 《琐记》
C: 《故乡》
D: 《无常》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你心情烦闷时,可以通过听音乐、写日记、野外散步等方式进行排解
B: 一滴水,带着夙愿 ,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徘徊,终于来到丽江。
C: 九十岁高龄的歌唱家郭兰英始终保持着普通人的姿态,为中国歌唱事业的发展马革裹尸
D: 对上级的指令、单位的规定阳奉阴违 , 这样的人最终没有好结果。
7、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
C: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D: 总而言之,昆虫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8、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B: 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C: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
D: 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虽然与世长辞了,但其作品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9、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嵘(zhēng) 大(ruò) 害(qiāng) 自怨自(ài)
B: 怪(pǐ) 沱(pāng) 泥(nào) 休相关(qī)
C: 啮(shì) 帖(yù) 坍(pǐ) 级而上(shí)
D: 按(nài) 庇护(bì) 归(jiù) 远离人(huán)
10、

填入下面语段各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家莫言凭借“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①的创作特色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还荣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②意大利国际文学奖和福冈亚洲文学奖等奖项。他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不但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学概念③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④而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A

。”

B

C

D

。”


A: A
B: B
C: C
D: D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 2 )请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煮粥一釜( ) ②既而败矣( ) ③大人汝清苦( ) ④以食物(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范仲淹置

A: 只辱于奴隶人手(《马说》)
B: 不以木为者 (《活板》)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核舟记》)
D: 录毕,走送 (《送东阳马生序》)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盖 食 粥 安 已 久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 5 )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住在母亲的掌心
查一路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像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像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 1 )文中写了母亲的三件事情,请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每个不超过6个字)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 2 )请结合语境说说“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加点词语的含义。 蛛丝马迹:

( 3 )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为什么他要作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 4 )文章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 5 )也许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忽视了很多这样的细节,请你写出自己类似的经历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③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④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 1 )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平淡中也有诗》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好色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