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山河的险要特征呈现出来。 B: “伤心秦汉经行处”表达作者对秦汉王朝覆灭的伤感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C: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xiàng)晚 揉(ròu)搓 绿潮(cháo) 翅翼(yì) B: 丰润(rùn) 摇曳(yè) 红晕(yūn) 咏(yǒng)赞 C: 凝(níng)望 枉(wàng)然 勃(bò)发 飘逸(yì) D: 忧戚(qì) 飞奔(bēn) 寂(jì)静 谐(xié)奏 |
3、 | 下面文学常识的有关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 长征》——毛泽东B: 都德——《最后一课》——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 C: 晏子——《晏子使楚》——晏子反击楚王针锋相对,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D: 《枣核》——萧乾——“枣核”既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又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
4、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地毯 造仿 化妆 花苞B: 絮叨 决别 分歧 祷告 C: 桑葚 秕谷 搓捻 惨淡 D: 流淌 张杨 预警 惩诫 |
5、 | 对下面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②站在大门内,它们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败了,又开出一朵花。 ③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菊花,它就那样开着,同院里其他花比起来,那韧性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④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茂盛,也看不出什么衰败,只是花败又花开,点缀着这小院。 A: 第①句中将两盆夹竹桃的颜色分别形容为“火”和“雪”,形象地写出了夹竹桃的艳丽和素洁,红白相映,令作者喜爱无比。B: 第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不慌不忙,丝毫不引人注意,以致受人冷落。 C: 第③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 第④句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夹竹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坚韧,为小院点缀色彩。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都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 , 营造出了“双水绕城”的城市景观。 B: 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 , 停滞不前;有的人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C: 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异想天开地认为未来的教育可能会是小规模、灵活式的教育。 D: 高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络绎不绝。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拖欠 簇佣 蒙络摇缀 B: 竹匾 侥辛 逝者如斯 C: 云霄 覆盖 一代天骄 D: 隐晦 烦燥 再衰三竭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B: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C: 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9、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是《创业史》中塑造的最为精彩的农民典型,借助书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次革命是如何进行的。 B: 《名人传》中三个人物传记看似各自独立,实际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三位人物在精神上高度相似:经历长期的磨难,具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C: 《猎人笔记》借助虚构的猎人形象,为读者勾勒出俄国广袤大地上美丽的自然风光,生动刻画了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地主、奴仆、流浪人、医生甚至狗的生活状态。 D: 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余里的旅行,“海底两万里”名称由此而来。 |
10、 |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⑶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A: 名词 名词 形容词 B: 代词 名词 形容词 C: 代词 代词 名词 D: 名词 代词 名词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A: 上从之从:听从 B: 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 C: 何足为异足:值得 D: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 ( 2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 吾欲之南海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公与之乘 (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 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 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 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 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余建斌
①一年前的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②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③“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④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近半个世纪。21·世纪*教育网
⑤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执安,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⑥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新中国。
⑦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⑧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2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⑨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⑩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⑫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这个晚上。
⑬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国际上惊叹万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⑮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⑯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 1 )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 2 )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3 )温家宝总理三次到家中看望朱光亚,称赞他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高贵品质?阅读安宁的《怯懦》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的建筑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打在同宿舍同学的手机上,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他会每月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那位同学,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她感到那视线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怯懦的人……
(有删改)
情节 | 主要事件 |
开端(北京) |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
发展(宿舍) | (1) |
高潮(礼堂) | (2) |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字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