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市第十中学分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A: 天上的云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B: 南广河迈着轻盈的步子,向长江走来。
C: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 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主要是介绍各种发声的方法。
C: 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正确理论。
D: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性说明文。
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 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语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
A: 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B: 《论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写的一篇著名的随笔。
C: 《夜雨诗意》选自《文化苦旅》,作者是余秋雨,当代学者、散文家。
D: 柳宗元,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yān) 烧(zhuó) 如(pì) 忍俊不(jīn)
B: 语(lán) 午(shǎnɡ) 气(fēn) 怏不乐(yànɡ)
C: 古(ɡèn) 育(fǔ) 告(qìn) 为人知(xiǎn)
D: 修(qì) 弱(léi) 热(chì) 乎不同(jiǒng)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天娇 亵渎 妄想 不屑置辩
B: 旁鹜 制裁 漫游 断章取义
C: 轻灵 惊骇 脏物 富丽堂皇
D: 飘逸 秘诀 琉璃 丰功伟绩
7、下列关于新闻相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写出来,然后按“次要——再次要——最次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C: 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择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D: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8、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阻(è) 瓦(shuò) 吊(yàn) 人听闻(hài)
B: 寒(jìn) 问(zé) 琐(xiè) 锐不可(dǎng)
C: 箱(qiè) 愧(zuò) 尬(gān) 笑大方(yí)
D: 荒(miù) 然(yǎn) 隐(yì) 踌满志(zhù)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熹微的晨光中,那只大白鸟停歇在树枝上,不停地啼鸣着。
B: 他说话文绉绉的,由此推测他谈吐并不文雅,举止还欠斯文。
C: 在青海,面对广袤无垠的原野,寸草不生的山峰,心头弥漫着边塞诗的悲壮与苍凉。
D: 对转基因技术的评价,世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常见的活动有登高望远、饮雄黄酒、吃重阳糕等。
B: 小王对到来的所有宾客说:“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光临本人府第的乔迁之喜。”
C: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表示告别了温暖的春天,是炎热夏天的开始。
D: 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又被称作古稀之年、杖国之年。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 )“高低”二字与诗中的哪个词语相照应?
( 2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 )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②非无以成学 志________

③年与时 驰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 3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 《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安、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颜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投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教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无凝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低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一次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成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阅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2017年10月09日《人民日报》)

(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种“遇见”的?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2分)

第②段: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

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要去选读经典。

第③段: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

第⑤段:读书要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将读书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

( 2 )第③段中划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章第④段引用此句的目的是什么?
(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落笔入题,照应题目,紧接着对“遇见”进行简单阐释,使人明了本文“遇见”的基本指向。
B: “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但选择怎样的“遇见”,主动权却在自己。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坡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C: 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读者要发挥能动性,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严谨的最佳的“遇见”。
D: 文章运用比喻并引用事例进行分析说理,既形象可感又内涵丰富,从平面的“遇见”,到立体的“遇见”,逐层剖析,论述道理透彻深刻,有很强的启发性。
( 5 )你是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在读书

方面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寂静除夕夜
①每当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⑥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⑦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⑧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⑨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⑩“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⑪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⑫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⑬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⑭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⑮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⑯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⑰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释放。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⑱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⑲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愿你们永远平安。

( 1 )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A: 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 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 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 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 2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⑰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 ⑪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 ⑬(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 ⑯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 3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 __

( 4 )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触动心灵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故事、歌声、友情……)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若需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