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修改: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后,使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C: 修改:长期研究和探索,使“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在科学家们手下建立起来 D: 修改: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
2、 |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东坡的山膝,鲁直的右膝) B: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D: 船背稍夷:船底很平。 |
3、 | 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见往事耳( ) A: 了解 B: 出现 C: 看见 ( 2 )孰若孤( ) A: 好像 B: 比得上 C: 似乎 ( 3 )卿今当涂掌事( ) A: 沿涂掌管做事。 B: 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 C: 掌权管事。 ( 4 )但当涉猎( ) A: 过水去打猎。 B: 浏览群书不做深入研究。 C: 干涉别人打猎。 (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A: 做 B: 对,向 C: 认为 |
4、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们还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B: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C: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辛弃疾、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D: 《水浒传》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
5、 | 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目前对社会精神文化素质起引领作用的显然是媒体。媒体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能演变成暴力。在权威专制的情况下是如此,在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A: 媒体有法制约束,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B: 目前,各种媒体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C: 媒体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D: 媒体的“暴力”在于,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6、 | (题文)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狂斓 暄闹 山涧 微不足道 B: 嗥鸣 丰饶 诘问 诲人不倦 C: 竹杆 取谛 愧怍 姗姗来迟 D: 商酌 驿路 吞噬 妇儒皆知 |
7、 |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B: 小邹真是别出心裁 , 制作的飞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C: 全班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真是不堪设想。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9、 |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博”“多彩”“唱响”(分析: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B: “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全民阅读”“亲近自然”(分析:这四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 驴友们半夜就登上了雷公山顶,不畏凉气袭人,目的是为了能够观赏到日出的壮观景象.(没有语病) D: 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分析:应删去“不足”、“不当”) |
10、 | 下列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泌人心脾 正襟危坐 莫明其妙B: 不屈不挠 轻而易举 迥乎不同 C: 重蹈覆辙 惊心动魄 正重其事 D: 登峰造极 吹毛求痴 狼狈不湛 |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 1 )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童趣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②徐喷以烟( ) ③鞭数十(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 )阅读全文,“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百合花开
穷月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零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娜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二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冀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父亲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北土,他掏得很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一旁,扶着花朵。很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父亲小心冀冀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父亲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父亲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嘲。
⑥父亲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棍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娜,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父亲,它还能活么,父亲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因为它,多了许多幢憬和幻想……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姜、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裸,父亲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别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裸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父亲让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大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我常常会突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父余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惊,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怎么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一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知道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父亲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希望,是当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略有删改)
( 1 )“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一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 3 )在“我”成长的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4 )你的生命中肯定有一朵伴你成长的“野百合”。请你“寻找、捡拾”一件让你感动的事,并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不超过80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一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一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朋友是位极其豁达大方的人,平生绝无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显然是忘了。那天在场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我怕他尴尬,就笑了一下,把书放回书架。那是一个20年代印的版本,没有大大的价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给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但是,有些失落不归的书是无法补购的了。有人说,身外之物,何必顶真?这些书曾经参加了我的精神构建,失落了它们,我精神领域的一些角落就失去了参证。既有约约绰绰的印象,又空虚飘浮得无可凭依,让人好不烦闷。不是个中人很难知道: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文/余秋雨,有删改。)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汇人团队中就是无限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渺小的,在关键的时候有可能是巨大的。力量不只是力气,更是智慧与信仰。
请以“力量”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