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罗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用“||”划分句子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B: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C: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D: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格尽职守 根深蒂固 面面相觑
B: 重蹈覆辙 吹毛求疵 味同嚼腊
C: 怒不可遏 涕泗横流 孜孜不倦
D: 一代天娇 无与伦比 强聒不舍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冼星海的交响乐而创作的组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B: 《最后一课》中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教师小弗郎士和学生韩麦尔的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C: 《土地的誓言》由我国现当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写,该文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D: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由郭茂倩搜集整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4、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
B: 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C: 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 , 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5、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使 参
C: 时
D:
6、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鸣(háo) 起(dié) 澎(bài) 义愤填(yīng)
B: 彷(páng)(pǔ) 深(suì) 乎不同(jiǒng)
C: 凹(dàng) 笨(zhì) 徘(huí) 烟雾缭(rào)
D: 补(xiào)(làn) 强(juè) 移默化(qián)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位/枪/力能鼎 俯即是/人牙慧
B: 遒/告/前后继 将功罪/买还珠
C: 荷/重/勉为其 挑拨离/不容发
D: 作/查 桑/莘学子 插科打/然天成
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 李同学以前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自从上初中以来,刻苦努力,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他真是吴下阿蒙啊!
C: 在民族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即使是马革裹尸 , 也无怨无悔。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9、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人(仅,只) 不知有汉(竟然) 便扶路(旧的,从前)
B: 石底以出(翻卷) 俶尔远逝(忽然) 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C: 如有所(说话) 首昂视(举) 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D: 寤寐求之(睡觉) 辗转反侧(翻身) 白露未(尽、完)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卖白菜》—当代作家—莫言
B: 《郑人买履》—战国末期—韩非
C: 《安恩和奶牛》—美国—约翰尼斯·延森
D: 《端午日》—现代作家—沈从文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枯藤”一“枯”字,可见藤已无生命;“老树”一“老”字,可见树已走向风烛残年,眼前的景色可谓是满目凄凉。
B: 甲诗“断肠人”一词直言“肠断”,豪放洒脱,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漂泊游子的淡淡的思乡愁绪。
C: 乙诗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极言“悲秋”这一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
D: 乙诗“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用秋天来衬托春天,表达对人生“春天”的渴盼之情。
( 2 )赏析乙诗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含义。
( 3 )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古诗文阅读,回答1-2题。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1*cnjy*co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________ (2)食之而不能其才________

(3)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 (4)执策而之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2)才美不外现。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选》)

( 1 )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 2 )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3 )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周国平哲理散文选》)

(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无非有三种,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B: 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商品不是按质论价。同样厚薄的 图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
C: 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 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D: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 2 )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阅读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所以作者不主张读二三流的作品。
B: 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有学者的读法,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读法。
C: 无论《论 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都决不可作为闲书来读。
D: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 3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②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⑨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 4 )什么是经典作品?请从全文中获取有关信息进行概括。

( 5 )结合本文的观点,联系自己名著阅读的实际,就如何读名著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郑学勤,天然橡胶研究专家,热带作物科学家。六十多年前他来到海南,立志为祖国摘下“无胶国”的帽子。为了这一梦想和使命,郑老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责任和担当,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初心不改,信念从未动摇,为中国跻身于世界产胶大国的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专家依然走在研究热带作物的路上,培育无核荔枝,寻找诺丽果,研究辣木……续写着梦想和使命的新篇章。

根据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正确、鲜明、结构完整,有理有据。(2)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一切能透露作者信息的名称一律用“xxx”代替。(3)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600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姠ㄖ葵、旳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