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江心洲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______苦难的人______”老者缓缓地说______ “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______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2、

下列选项对名著《小王子》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者是飞行员,他讲了六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
B: 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在抵达地球之前,他访问过六个星球。
C: 小王子爱着自己星球上的一朵花,却因为和花闹了别扭而赌气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到其他星球上去旅行。
D: 小王子在地球上的沙漠中与“我”一起求生,寻找水源,在与狐狸谈心时被“我”救下,同患难,共担当。
3、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qū) 烦(zào) 首低眉(hán)
B: 利(xī) 零(diāo) 而不舍(qì)
C: 阻(yè) 育(yùn) 门若市(tíng)
D: 取(dì) 新(cù) 不求解(shèn)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年一度的瘦西湖金秋赏花游园会今天又拉开了帏幕,姹紫嫣红的黄色菊花把瘦西湖景区装扮一新,游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B: 中央频出反腐重拳,打老虎抓铁有痕,多名高官落马,老百姓对此拍手称快
C: 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D: 据报道,雾霾天气中神经性有毒物质“铅”的含量是平时的8倍,“砷”和“镍”的含量是平时的4倍,平时根本难得一见的“铬”也被检测出来,这真是耸人听闻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近日,学校将组织一次"劳动最光荣"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任务。下面是某同学参加活动后的一段感言:

高尔基曾说:"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①通过这次活动,我从心里由衷感谢父母多年来对我的默默付出。②以后,我要养成热爱劳动。③劳动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精神的盛宴,更能创造物质。人类文明始于劳动,也会顺着劳动的道路,继续绵延下去。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辛勤地劳动创造更加美好光明的世界!④我们每个人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初心不改,劳动依旧。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上面这段话画横线句中的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删掉介词“通过”。
B: 第②句“劳动”后补充“的习惯”,使谓语“养成”与宾语“习惯”搭配得当。
C: 第③句将谓语部分“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精神的盛宴”和“能创造物质”对调。
D: 第④句将状语“将来”移至“自己”之后。
6、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读文章不能断章取义 , 必须联系上下文、背景、作者等多方面因数来看待文章。
B: “江西第一贪”吴志明滥用权力、大肆贪腐,受贿金额高达4732万元,其贪腐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C: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D: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7、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朴素是一种美。因为朴素美的形式不复杂,不 ,寓美于清淡之中,所以更能衬托出人的自然美。重要的是,人们透过外袁的朴素美,能看到 的内在美,这种美 不显露于外, 它会让人的精神之美益加彰显。

A: 清新自然 美不胜收 即使 但是
B: 刻意雕琢 朴实无华 虽然 但是
C: 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或者 或者
D: 典雅华丽 刻意雕琢 如果 那么
8、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报道,古长城现状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在杂草、乱石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________,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A: 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虽然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B: 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
C: 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D: 明代长城虽然距今年代最近,但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9、下列属于林徽因诗歌代表作的是( )
A: 《你是人间四月天》
B: 《九十九度中》
C: 《笑脸》
D: 《山中》
10、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A: 褴(lǘ) 木(nà) 细(qiān) 分道扬(biāo)
B: 摇(yè) 丽(yǐ) 精(suǐ) 妄自薄(fěi)
C: 差(cēn) 寒(jìn) 持(jīn) 精竭虑(dān)
D: 化(fū) 带(jí) 口头(shán) 叱风云(zh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1 )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卜算子”,它以“咏梅”为题,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B: 上片中的“独自愁”运用拟人的修辞,而“更著”二字力重千钧,描绘出梅花饱受风吹雨打的惨状。
C: 下片中的“一任群芳妒”表现了梅花对众多凡花俗朵嫉妒的愤懑不平之情。
D: 词的最后一句中描写的梅花与众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犹存,精神不改。
( 2 )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1 )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浑沌之   德:恩,恩情。
B: 异鸡无敢者  应:作出反应。
C: 鸡乎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D: 方虚骄而气  恃:凭着,依靠。
( 2 )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全矣         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B: 视、听、食、息     以:用来。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因此。
D: 倏与忽谋报浑沌德    之:它的。
( 3 )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独无有     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B: 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 犹疾视而盛气   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D: 反走矣      译文:转身走掉了。
( 4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B: 《庄子》想象大 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C: 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 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D: “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 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 1 )选文出自________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
( 2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
( 3 )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

葛闪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

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⑪“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 ”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⑫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⑬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⑭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⑮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⑯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⑰“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⑱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⑲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读者》2015年第23期)

( 1 )文章第二段中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 2 )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活动十分微妙。作者通过特定词语巧妙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请依据文章内容,用原文词语填空。

听了报价,首先是短暂的________——在我的提醒下,低头思索,被精简后,显得________——而又再次被劝,在六毛钱上稍微________——最后________要加上“妈妈想你”四个字。

( 3 )从下面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

②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爱是一朵无声花”的含义。
( 5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9段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走近了,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ゆ那是我的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