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甘肃定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 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 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学既承载着传道育人的文化使命,又担负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任,还支撑着莘莘学子中考成绩的半壁江山。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对语文教学掉以轻心。
B: 我们深信,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爱读书,会读书,能使人受益终生。
C: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 今年清明节期间,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蒙山景区,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提练 聪颖 羡慕 学究
B: 劝诫 枯躁 狂妄 伦理
C: 蜿蜒 推敲 逻辑 善辩
D: 苍芒 胆怯 翡翠 精灵
4、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ēi) 教(huì) 解(pāo) 深痛绝(wù)
B: 鲜(yú) 息(shì) 名(nì) 恹恹欲睡(yān)
C: 丘(hè) 临(pín) 维(xiān) 惟妙惟(xiāo)
D: 喧(xiāo) 遒(jìng) 形(jī) 无动于(zhōng)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语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因此给书本多一些时间,也就是给自己多一份收获。
B: 为筹备50周年校庆,学校动员社会各界开展主题征文、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座谈等活动丰富多彩,值得期待。
C: 河南高考掉包闹剧终于尘埃落定,这些撒谎的孩子和家长会不会为此道歉?说谎诬蔑者是否要受到惩罚?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D: 生活不能苟且,善待自己、真诚待人才能经营好生活,拓展人生的广度,提升人生的厚度。
6、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qiān)细 锐不可(dāng) 河(tí)
B: 两(qī) 惟妙惟(xiào) 琐(xiè)
C: (sǔn)石 重峦叠(zhàng) (è)制
D: (fān)篱 (jiǒng)然不同 气(fèn)
7、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缥缈 蜷伏 气概 不求胜解
B: 徘徊 贮蓄 邮戳 人声鼎沸
C: 眩耀 收敛 滑稽 杞人忧天
D: 禁锢 消耗 虐待 大相经庭
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不必注意各项之间的排列顺序。
B: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中划线的词“仿佛”、“已经”、“满”都是副词。
C: 毛泽东评价藏克家是“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人。
D: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9、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B: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D: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10、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份试卷中第一小题他花了1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 , 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 令人赞叹不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火山:火焰山。③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④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⑤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⑥酒家垆(lú):酒家。⑦祗:同“只”。

( 1 )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 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②余以为妙绝

( 2 )《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 读xiān,活鱼
B: 读xiān,新鲜
C: 读xiān,鲜艳
D: 读xiăn,少
( 3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B: 世人/盛爱牡丹
C: 荷花为雨/所洗
D: 余忆年/少时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 5 )读文赏荷
①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②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我在念书时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生”。所以我可以比较放开地阅读我喜欢的读物,培养我较喜欢的兴趣。我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的自传,受到很大感动,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人生活在世上从事各种不同行业,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有这么美好的生命,我觉得十分羡慕。

一般而言,今天很多大学的科学教育只是训练一些技术员,但这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是令天的科研的确也很需要技术性的工作。一个好的技术员是很重要的。可是要在科学领域打开新的局面,做些尖端的、有创意的科学工作的话,光有技术就不一定行得通了。据我所知,比较好的学校或实验室,为了要解决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学生都有很广泛的训练,不仅是他专业的东西,科学哲学、科学史或科学社会学也非常重要。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全世界与我们从事同样工作的就在几十个人,我们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呢?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反复地在每一步每一步的小地方下工夫实践。如果有一百步的话,我一步比别人做好5%的话,这是1.05的100次方,这样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人家问我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科学家,我就用一句我常常规劝年轻人的话作答:要做好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很容易妥协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生活上容易妥协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很好的科学家,即使他读了不少书,花了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也没有多大用处。

在科学的研究上也像其他事情一样,一个人的成败系于最艰难的处境中,有些人能继续努力,有些人承受不了。你如果问我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大概我比较会坚持吧!

( 1 )本文的论题是________。
( 2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中心的,用三个短语或句子概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 1 )“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①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 2 )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句中加点的“悄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 3 )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 4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亮点,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好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其实只是慢慢人生中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

请以“逗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刹那间的空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