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划线词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 ) A: 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指写文章的功夫) B: 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谨慎的想法) C: 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结交) D: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 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教书的地方)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公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B: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 那次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真叫人深恶痛疾。 D: 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 |
3、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会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下列对散曲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 《未央怀古》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三人都是“人杰”。 C: 《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 《未央怀古》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
4、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有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 B: 《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小福子等。 C: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D: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闻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庇护 澄澈 大相径廷 随声附和 B: 缥缈 炫耀 神采奕奕 神通广大 C: 怂恿 忧郁 莫不关心 不茅之地 D: 恍惚 帐蓬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
6、 | 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 B: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C: 怎样才能认识对象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D: “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霎时(chà) 倾向(qīng) 栅栏(zhà) 黄晕(yùn) B: 半晌(xiǎng) 炽热(chì) 搓捻(niǎn) 感慨(kài) C: 抖擞(sǒu) 看护(kān) 竦峙(sǒng) 秕谷(bǐ) D: 高邈(miǎo) 贮蓄(chù) 着落(zhuó) 应和(hè) |
8、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刷新记录电影的市场记录。(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 眷恋祖国 万水千山 鉴赏水平 阳光明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 塔尖坍塌后,巴黎圣母院的所有木质框架都在燃烧。(解说:句子的主干是“巴黎圣母院燃烧”。) D: 你既然想考入重点中学,就应该抓紧剩余时间认真复习。(解说:这个复句的关系是假设关系。)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 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C: 她说话的口气咄咄逼人 , 令人十分难堪。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慨(kǎi) 踱步(dù) 煞有介事(shà) B: 桑椹(shèn) 撅着(juē) 踉踉跄跄(qiàng) C: 斑蝥(máo) 搓捻(niǎn) 混为一谈(hún) D: 譬如(bì) 枉然(wǎng) 花团锦簇(cù)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1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什么季节?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 )“闲敲棋落灯花”中的“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
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 人恒过 过:错误 C: 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 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 2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行拂乱其所为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 置胆于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而越大破吴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 【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 【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 【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 4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 5 )[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 1 )第①段作者抓住了秋的颜色,写了常人眼中的秋,突出秋天是________的季节。①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鲈,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②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毯。
( 4 )第④段中“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这句话里的加点词语“似乎”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那个冬天,那个人……
五年级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听说农场里很多人家养的鸡和鸭都冻死了,还有一匹马也冻死了。天上不落雪,只刮北风。就是这样的天,才叫真冷。
我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可谁都不想上课,因为教室里也冷。教室的窗户到处有裂缝,那风会像刀子一样飞进教室,耳朵会听见风在鸣叫。教室里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砖砌的炉子和一面砖砌的火墙。
烧炉子,是一件大事。北大荒的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要烧炉子,就得在天不亮时去学校,把炉子用柴yǐn rán,加上煤,把火墙烧热,至少一两个小时。
下午放学前,老师要布置安排第二天早上烧炉子的人。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一想到要起那么早,那么冷,离开热乎乎的被窝,独自一个人来到冰冷的教室里生炉子,就觉得可怕。
老师也不忍心叫我们早起生炉子,他在等着学生主动举手,能够主动为同学们生炉子。
这时,一个叫王才军的同学胆怯地举了手。
老师问:“王才军,你是在举手吗?”
王才军脸红了,手想缩回去,又想举高一点儿。他是不习惯举手的,因为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提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答案。
老师又问道:“王才军,你要是举手,就举高一点儿,让我和同学们都能看到!”
王才军这才把手举过了头顶。他一举手,我们都把头抬起来,舒了一口气。老师笑了笑,点着头说:“王才军明天生炉子吧!”
第二天,我们一进教室,果然很暖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王才军的脸上有烟熏的痕迹,手上也残留着煤黑。他蹲在炉子前,把早上带来的凉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温暖外,还能闻到炉子上烤馒头的香味。在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从那天开始,老师不再安排同学轮流生炉子了,因为王才军背后跟老师说,冬天烧炉子的事,他一个人包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习惯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了。
王才军的学习成绩真的很差,刚刚考完试,他的成绩又在全班垫底。老师批评王才军的时候,总是说:“你要多抽出点儿时间,做做算术题,背背课文,多查查字典,你的错别字太多了!”老师指责王才军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生气。
我偷偷看王才军,他的鼻孔四周还有生炉子时的煤黑,手粗糙不堪。挨了老师的批评后,他一直垂着头,用力搓着自己的手。
我跟他说:“你去外面用雪搓搓手,也把自己脸上的煤黑搓掉!”
他看看我,点点头。
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蹲在雪里,用雪搓自己的脏手,用雪搓自己鼻窝处的煤黑。我心里有些替王才军不平,觉得老师批评王才军时太狠了,就是看在他每天为同学起大早生炉子的份上,也该嘴下留情的。
我最担心的是,王才军挨了老师的“痛批”之后,不再为大家生炉子了。
第二天,王才军照旧去教室生炉子,把教室里烧得暖暖的,他照旧蹲在炉子前烤馒头,吃早餐。
某日,我走进教室时,一阵寒气袭来,炉子没生,火墙是冰冷冰冷的。同学们进了教室,手套和帽子都摘不下来,室内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老师和我们没有经验,把教室里烧得全是烟,呛得睁不开眼。大家只能都躲到教室外面,一面等着教室里的烟散尽,一面拥挤在教室外面,不停地踩着脚取暖。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在那个冬天的早晨,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第一次想念一个人,而且想念的是家庭之外的人。
( 1 )看拼音写汉字:yǐn rán________①王才军自告奋勇地为大家生炉子,并包下了一个冬天烧炉子的活儿。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3 )分析文中画线句人物描写的作用。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