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三明列东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 , 缺一不可。
B: 虽然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 本来行路难,如件件在意,就更束缚了自己的脚步。要想走好,对有些事情不以为意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

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xiè) 笨(zì) 育(yùn) 销声迹(lì)
B: 问(jí) 吊(yàn) 斥(hè) 穷愁倒(liáo)
C: 懒(sū) 繁(yǎn) 奔(sāng) 风苦旅(chéng)
D: 扣(kè) 惊(sǒng) 发(méng) 日西山(bó)
3、文质兼美的书签不仅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也带给我们诸多启迪与遐思。根据你的阅读印象,以下四枚古韵书签中的文字和人物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鲁班是工匠。
C: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属于祈使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属于感叹句。
D: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句子中的“一定”充当的是定语。
5、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情景交融,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议论抒情。
B: 《陈涉世家》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史记》。
C: 《智取生辰纲》中反复提到押送路上的炎热天气,烘托气氛,激化杨志一方的内部矛盾,为杨志日渐孤立以至最后失败做准备。
D: 《望江南》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B: 《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等。
C: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句中的“花朝节”指农历二月十二日。
7、

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大山的冬天,有银装素裹、耀眼夺目的雪景,有北风呼啸的浑厚感觉,有哈气成霜的清新空气,还有冬日蓝云的卷舒壮观。
B: 灵峰、孤山的梅花正值盛花期、肆意绽放,太子湾的山樱和龙井八景的桃花,也奈不住春天的呼唤,悄然开放。
C: 几年的时间,这个社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聪明的人抓住了这个机遇,瞬间变身百万富翁,而有些人还是沉浸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接下来淘汰的就是你。
D: 时不常地总能听到某些品牌甚至名牌衣物“甲醛超标”的新闻,看得人不寒而粟:这些甲醛会对身体造成多大伤害?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日双方能否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仍是避免战争爆发的关键。
B: 为了避免节假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无锡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
D: 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9、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 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殚精竭虑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到了极点。
D: 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zhēn) 滑稽 首远望(qiào) 鸦鹊无声
B: 古(gèn) 粗旷 轻怕重(nián) 鞠躬尽瘁
C: 泥(nìng) 勋章 头晕目(xuàn) 威风凛凛
D: 弱(yíng) 顷刻 海市楼(shèn) 长途拔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 2 )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 3 )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5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可以素琴 ________ ②无案之劳形 ________

( 2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有仙则________

( 3 )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

( 4 )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 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 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 5 )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________

________

朝代

________

主要经历

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 1 )“这一点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是指什么?

( 2 )“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你能揣摩老大臣此时的心里活动吗?

( 3 )选段细腻的表现出老大臣的内心活动过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担心——________——________

( 4 )选段中这位“诚实的老大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 5 )请你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人物的直接描写。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

( 1 )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2 )文章中第③段中划线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 4 )“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侧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四、写作(分值:60分)
文题一:感动在我身边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自由天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