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诏书招安梁山泊义军的皇帝是( ) A: 宋仁宗 B: 宋神宗 C: 宋徽宗 D: 宋太祖 |
2、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庆黄金周,你是宅在家,还是去杭州西湖玩? B: “行啊!”妈妈开心地说:“等到元旦,我一定带你去瘦西湖玩一玩。” C: 这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那么活泼、可爱,叫谁见了都想抱抱他。 D: 科学家研究发现,忧郁、愤怒、悲伤……等恶劣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
3、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B: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C: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D: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
4、 | 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
5、 |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自哪一部唐传奇作品?( ) A: 元稹《莺莺传》 B: 《霍小玉转》 C: 《李娃传》 D: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中国的园林讲究生机勃勃 , 追求形神兼备、气韵流畅,要有活泼的韵致。 C: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D: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
7、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没有普罗米修斯走在最前面“盗火种”,哪有人类的光明和希望?如果没有哥白尼走在最前面为科学“布道”,________?如果没有鲁迅走在最前面“呐喊”,________?如果没有邓稼先走在最前面升起“蘑菇云”,________?走在最前面的人是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魂魄,都凝结为时代最美丽的 花朵,给世人带来信心和勇气。 ①哪有泱泱大国的崛起和强大 ②哪有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光大 ③哪有国民精神的启蒙和解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
8、 | 请选择划线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憔悴(cuì) 吝啬(lìn) 粗犷(kuàng) 应和(hè) B: 着落(zháo) 攲斜(qī) 莅临(lì) 徘徊(huái) C: 分歧(qí) 贮蓄(chǔ) 霎时(shà) 抖擞(sǒu) D: 论语(lún) 黄晕(yùn) 逾矩(jǔ) 咄咄逼人(duō) |
9、 | 下列各句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片《湄公河行动》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后,导演林超贤表示,会不会拍摄续集,关键看合适的题材。(在“合适”前加上“有没有”) B: 近日,华商报“怕弄脏地面农民工脱鞋跪地取款”一文见报后,这名脱鞋跪地操作的农民工夺得了大家的同情和尊重。(删去“和尊重”) C: 空军试飞员将驾歼-20飞机在第11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公开亮相。(把“首次”移到“公开”前) D: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成败,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删去“和成败”) |
10、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被问及迟到原因,他郑重其事地辩称自己睡了懒觉。 B: 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C: 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 D: “中国梦”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 我们应为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鏐的儿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方两三级 方:________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使:________ ③但逐层布板讫 但:________ ④人皆伏其精练 伏: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骆驼祥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ー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 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我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 , 巍如山斗。
(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 ,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不富有,但你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就够了;也许你不聪明,但你有一股拼搏的劲儿,这就够了;也许你不出众,但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建就够了……
也许你很听话,但这可能还不够;也许你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也许你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但遣可能还不够……
题目一:这就够了
题目二:这还不够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书写:根据作文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