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荣昌县益民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郭茂倩——清代———《乐府诗集》
B: 《伤仲永》——王安石——北宋———《临川先生文集》
C: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2、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分别称作冠礼、笄礼,成人礼后的年龄也称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女子十三四岁则称豆蔻年华,缘于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D: 古代典籍的编撰就是古人智慧的集萃。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纪传体史书《史记》或者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代张潮的《虞初新志》,都给予我们艺术文化的审美启迪。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B: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 秩序 鞠躬尽瘁 锋芒必露
B: 哺育 暄闹 迫不急待 微不足道
C: 高粱 埋葬 至死不懈 沥尽心血
D: 粗拙 屏嶂 不以为然 大庭广众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rùn) 绿(cháo) 翅(yì) 吹(xī)
B: 忧(qī) 望(níng) 然(wǎng) 祖(jí)
C: 红(yūn) 荡(tǎn) 发(bó) 飞(bēn)
D: 沉(zuì) 飘(yì) 摇(yè) 咏(zàn)
7、下列有关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念白求恩》一文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人们学习这种精神。
B: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的一篇著名的小说。全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写了“我”和牧羊人四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讲述牧羊人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
C: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爬山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学到了战胜一切艰难的人生经验。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8、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选聘 深霄
B: 妇儒皆知 警报叠起 草率 咳嗽
C: 浊流婉转 伟大艰强 懊悔 惩罚
D: 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默契 污秽
9、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和积累写作素材。(将“留心”改为“用心”)
B: 台风来临前夕,学校召开会议紧急要求同学们不要私自去游泳。(将“紧急”移到“会议”前)
C: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优秀班集体的锦旗挂在了教室里。(删去“在…下”)
D: 妈妈之所以老是怀疑他说的话是假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止一次地撒谎。(删去“原因”)
10、

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罚(chéng) 凛冽 义愤填(yīng) 毛骨悚然
B: 伎(liǎng) 干涸 然而止(gá) 赅人听闻
C: 恶(zèng) 斑斓 顶礼膜(mó) 广茂无垠
D: 追(sù) 招睐 然长逝(cuì) 根深蒂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节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 )选文中的“江陵”和“承天寺”的地理位置都在今________省。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 )下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北魏陶弘景,他生活的朝代晚于(乙)文作者苏轼
B: (甲)文突出水的湍急、雄壮,(乙)文划线句为了突出水的澄澈。
C: (甲)文重在写景,而(乙)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游览中国南方山水后写的一篇游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宛如英雄》一文,完成小题
宛如英雄
上学时,有位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的灰败。他沉默少语好脾气,上课时很多同学在他眼皮底下看小说、吃零食,可他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只好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在许多个午后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络。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印象深刻。每次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次,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著名的快板时,
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请同学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在空中骤然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A)。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而明晰的休止。他说,这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多少屈辱、愤怒、忍耐、孤独,却又蕴育着无穷转机。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张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符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那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来,正如他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今天的我,远不能说我已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但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而这一切是从那个休止符开始的,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堂的向导(B)
我想,也许沉默是一种必然,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小人物也许更能看到贝多芬音乐的大千气象。多年后的我终于明白了我那平凡的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中获取的悲壮美与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 1 )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 2 )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词句回答)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________ ”的音乐。

( 3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原句: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________ 作用:________

( 4 )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意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
,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吗,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选自《语言的故乡》)

( 1 )面对静夜,“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2 )品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划线词“悄悄”的表达效果。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 3 )文章第21段,作者叙写“近日爱读《史记·刺客列传》和《野草》两部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4 )你如何理解“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文题一】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有一种声音牵动我心灵”为题作文。

【文题二】生命之中,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的欣慰之后,也许是你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你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情感真实;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只想做你の男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