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保定市人民警察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罄 骇人听闻 一泄千里 杂乱无章
B: 荣膺 迫不及待 眼花瞭乱 粗制滥造
C: 蓬蒿 迥乎不同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D: 倒坍 既往不究 恻隐之心 贪赃枉法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学生,文明不能只追求拥有绮丽的外在美,还应该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更美丽。
B: 极端的雾霾天气给大家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可有些政府部门却还要刻意隐瞒相关信息,其行为真的让人不耻
C: 减税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经营的成本,可以增加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发展方式。
D: 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此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要学会倾诉,学会释放压力。或许,朋友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4、下列各句中的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B: 后花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 , 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
C: 继携程亲子园被暴虐童事件后,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再次被爆出骇人听闻的虐童事件。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5、下列各项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汝心之(顽固) 波色明(始,初)
B: 之不以其道(马鞭) 相而去(丢下,舍弃)
C: 同舍生皆绮绣(通“披”,穿)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D: 饿其体肤(使…忍受饥饿) 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6、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 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7、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投身革命/即为家
B: 血雨腥风/应有涯
C: 取义成仁/今日事
D: 人间遍种自由/花
8、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 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卖油翁》《钱塘湖春行》。
B: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C: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D: 《格列佛游记》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游历。
10、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春望》,完成小题。
( 1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国破”指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 2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 3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名句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僧珍在任,平 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

注释:

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陋室 (斯:这)
B: 可以素琴(调:调整)
C: 平心率下,不亲戚(私:对……偏心)
D: 但当速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从父兄子先贩葱为业

A: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可调素琴,阅金经
C: 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
D: 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 3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 【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 【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 【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 4 )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离春天只有20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我们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

它还长着蓝色的眼睛呢!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

我们找了一个铁笼子,把它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永远都在慢慢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

我们都太喜欢这只兔子了,我妈常常把手从铁笼子的铁丝缝里伸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条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

一天一天过去,冬天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天天、一根根地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先、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就在这样一个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我们全家人真是又失望又奇怪又难过。

我们出去在院子周围细细地寻找,一直找到很远的地方。好长时间过去了,每天出门时,仍不忘在雪堆里四处瞧瞧。我们还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了块白菜,希望它看到后能够回家。可那个空空的铁笼子一直空罩在原地。

后来,它居然又重新从笼子里冒出来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们都把老棉衣换下来了,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我们还把煤棚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堆重新码了码。就在这时,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兔子。

这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浑身原本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的。我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一把骨头,只差没散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气,看上去这身体也丝毫没有因呼吸而起伏的感觉。我飞奔去商店找我妈,我妈也急急跑来看——“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

我远远地看着她小心地把兔子弄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早上剩下的稀饭吃下去。好在后来,这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我高兴地看它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用来罩住兔子的铁笼子只有五面,一面是空的,而且又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在那里打洞——煤棚又暗,乱七八糟地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我们还一直以为兔子是从铁笼子最宽的那道栅栏处挤出去跑掉的呢。

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就把手伸进去探了探,又手持掏炉子的炉钩进去探了探,居然都探不到头!后来,他们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地估计出这个小隧道可能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我无法想象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它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有时也爬回笼子,啃咬纸箱子和煤渣。整整一个月我的心震颤了。而此时,兔子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抛弃掉不好的记忆,它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 1 )阅读文章,感受作者养兔的心路历程,从文中找出词语填入横线。

喜欢——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 2 )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条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 来。

( 3 )读第13段画横线句子。下列两种版本的标点符号,你建议作者使用哪种,为什么?

A.整整一个月。我的心震颤了!

B.整整一个月……我的心震颤了……

( 4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到哪儿去了

袁越

①你有没有想过,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向上方扩散,然后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直至被分解。

②要想详细解释这件事,必须先科普一下大气分层的概念。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是分层的,最底下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厚度大致在8~20公里。位于地表的空气被土壤反射的太阳光加热变轻,向上移动,上升途中逐渐变冷,再沉降下来,如此反复循环,变化莫测,我们常说的“天气”就发生在这层大气里。

③空气中的人造污染物,比如雾霾的主要成分气溶胶,就是被这股上升气流带到高空的。之后会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通常在几周的时间里便会被分解掉,或者变成酸雨重新降到地面。

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叫作平流层,这层大气的温度下低上高,和对流层正相反,因此对流层中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当中。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火山爆发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水蒸气和火山灰喷到平流层的高度,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类污染物很少能影响到平流层。


⑤1996年,科学家们通过气象卫星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溶胶层,范围大致在地中海东岸、中国西部和印度南部之间,高度大致在13~18公里,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不过当时这个气溶胶层的浓度很低,气象学家们并没有太在意。


⑥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象学家让保罗·威尼尔(Jean·Paul Vernie)在分析气象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气溶胶层的浓度大大增加了,竟然达到了1996年时的3倍。威尼尔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一旦气溶胶进入到平流层,就可以随着平流层特有的强劲侧风迅速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层,并给臭氧层带来严重的破坏。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膜,阳光中的紫外线如果没有被臭氧层吸收,而是直接照射到地表的话,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⑦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NASA向中国和印度政府发出申请,试图派飞机进入青藏高原上空进行采样调查,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威尼尔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印度气象学家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来研究这一神秘现象。2014年,威尼尔在印度的三处地点释放了高空气球,之后他又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重复测量,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⑧2016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气象学大会上,威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测量结果。他发现这层气溶胶当中90%都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液态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是硫酸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灰尘和碳基污染物,其成分和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或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十分相似。

⑨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刘(William Lau)通过分析气象模型给出了答案。原来,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使得那块地方上空的大气层被加热,温度比低海拔地区同样高度的大气层温度还要高,这个温差在夏季格外突出,导致青藏高原上方在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个高空气泵,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空气吸过去,这就是著名的亚洲季风的来源。来自印度和中国平原地区的大气污染物随着这股强劲的季风被吹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再被这个高空气泵吸到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

⑩这股季风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但1996年正好是中印两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刻,于是两国工业化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终于被气象卫星发现了。这个解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但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知道气溶胶一旦进入平流层的话就很难被降解了,而是会停留在那里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带来持续性的破坏。

⑪这一现象如果最终被确认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印两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再是地区性的了,而是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 2 )第②段中划线的词“这件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 3 )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第⑤段中“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 5 )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二三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回忆的那份悸动ヽ停留心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