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花瓣 莲蓬 云霄 水波鳞鳞 B: 严厉 书塾 和蔼 截然不同 C: 感慨 搓捻 惭愧 美不胜收 D: 企盼 拼凑 确凿 油然而生 |
2、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 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C: 如果看一张地图,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D: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
3、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中的“垂爱”是敬辞。 |
4、 | 选择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恣睢(zìsuī)面颊(xiá)带挈(qì)白皙(xī)B: 耶酥(sū)滑稽(jì)桑梓(xīn)腼(tiǎn) C: 绾发(wǎn)鄙夷(bǐ)抽噎(yē)解元(jiè) D: 栈道(zhàn)秕谷(bǐ)瓦楞(lèng)蓬隙(xì) |
5、 |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B: 比:靠近。 C: 属:相类似。 D: 诎:同“屈”,弯曲。 |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的家乡是苏南人。B: 李明睁大眼睛盯住王宁,他被他的奇怪神情弄得莫名其妙。 C: 上学、放学途中,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事故。 D: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
7、 | 选出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要塞(sài) 歼灭(jiān) 绥靖(suí) 锐不可当(dāng) B: 寒噤(jìn) 蹿跳(cuàn) 震悚(sǒng) 杯盘狼藉(jí) C: 蹒跚(shān) 尴尬(gà) 伛身(yǔ) 呆滞笨拙(zhì) D: 愧怍(zuò) 轩榭(xuān) 伧俗(cāng) 销声匿迹(nì) |
8、 | 对下面这个句子意思没有改变的一句是( ) A: 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得不容忍我们对它们的伤害,哪怕一丝一毫。B: 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难道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C: 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怎么不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D: 父亲对这几棵棕榈树有特别的感情,他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
9、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法国作家 B: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鲁迅——现代诗人 C: 《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明末思想家 D: 《岳阳楼记》——散文——苏轼——北宋政治家 |
10、 | 下面的诗文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C: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D: 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1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2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余 闻 之 也 久。( 2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 ________ ②邑人奇之 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每以天下为己任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4 )试比较方仲永与范仲淹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
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
①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
②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地指责他,后来竟然发展到恶言相加。在众人的催促、谩骂下,男孩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他的母亲当天自杀了,而他为了交房租不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的苦难!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们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难,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打上折扣,就在于眼睛里只有“收银员的手忙脚乱”,却忘记了推己及人,忘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律己宽人,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谅自己的失误不难,体察别人的境况不易,一个“恕”字,要义正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凡事少一些钻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诸己”。西谚有云:“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里。
⑤原则问题,必须讲原则;是非问题,必须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个场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杀伐决断”,这恰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劝诫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⑥“恕人”不易,“律己”更难。有人曾劝周恩来同志写本回忆录,他笑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常思己过,要勇于在周围设置多面“镜子”,以对他人惯常的挑剔与苛刻目光去打量、矫正“镜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同时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观察中,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消极刻薄,以及“善莫大于恕”的人生境界。
⑦“做人要厚道”,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情怀,也关乎社会的心态与风尚。极端的戾气,往往便来自“恕人”与“责己”关系的失调错位。市场经济重利,社会治理讲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的胸怀。“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大事不含糊、小事多“糊涂”,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紫罗兰的“香味”定能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久久弥散。
( 1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宁波人家的水磨粉
①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在“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号召下,所有的年俗礼节都被冲掉了,只有年前家家人家磨水磨粉时,还能让孩提时代的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无比的兴奋,感受到一些年味。
②这项“活动”的前奏是从拿着购粮证去米店购买春节配给每户的糯米开始的。等到离春节只有两三个礼拜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与邻居们商议借石磨的事了。石磨往往是转了好几层关系,从较远的街区用黄鱼车驮来的。说好借磨的日期后,还要根据邻里间用磨的户数,确定使用的天数。一般来说,一架石磨上午、下午、晚上,能供三家使用。当时借磨不用花钱,也不用书面登记。母亲与阿姨、婶婶们串联后一合计,掐着手指,就把各家的使用时间定下了,从来也不会发生争先恐后的事情。
我家那时楼下开了个烟杂店,店后的客堂间在弄堂里是最大的,石磨借来后就放在那里,左邻右舍依次拎着用水浸好的糯米来用磨。母亲只要没事,都会待在客堂里,热情地招呼大家。那几天,客堂间里磨声不断,伴着欢声笑语,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④母亲是正宗的宁波人,她对磨水磨粉这事特别讲究。临磨一周前,她就让我姐姐把糯米淘干净,用水浸在家里那只翠绿色的瓷缸里。轮到我家用磨时,她会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全体出动,像完成一件大工程。她先舀几勺清水从磨孔里倒下,推着石磨空转上几圈,用水把磨道冲洗干净,最后用一只大缸盛在磨道的下面预备接米浆。正式开磨时,母亲会让我们朝磨孔里舀入带水的糯米,她亲自推着磨柄,不紧不慢地推着磨转动,感受一下磨盘转动的节奏。不一会,雪白的浆液从磨缝间渐渐流了出来,母亲用手指沾起米浆,慢慢地捻几下,笑着说:“老细腻额,迭只磨灵光额。”然后她就指挥我们谁舀米、谁推磨,自己则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不时捻捻米浆,觉得粗了,就“警告”我们推得慢一些。有一年,我们叫舅姆的那家磨完水磨粉后,他们拎着盛水磨粉的搪瓷桶刚要走,不慎被那叫“阿三”的儿子给打翻了。后来母亲与在客堂间磨水磨粉的几家一合计,每家都匀了一些出来,才救了急。
⑤水磨粉磨好后,存放在阴凉处。这时,母亲就到处去觅优质的猪板油了。我家按宁波人传统,包的全是称为黑洋酥的猪油芝麻馅的小汤圆。这个馅做起来挺讲究,先把黑芝麻炒熟后放在石臼里抳成极细的细末,然后把生的猪板油一丝一丝撕下来,不允许有一丁点儿杂质,放进芝麻细末里不断地揉,再加上绵白糖,一直揉到三样东西完全互相渗透为止。这个活儿要求比较高,完全是由母亲一手完成的,几个姐姐只能给她做下手。
⑥除夕前一天,母亲会把水磨粉舀在一只白布口袋里,吊起口袋,沥出春节里包汤圆所用粉团的量。沥好,每年她都要嘱咐姐姐拿上一大块湿粉团与芝麻猪油馅,送给住在过街楼的“老宁波”的遗孀,从不间断。她说,这是她答应过“老宁波”的。
⑦年三十晚上,拖完地板,洗好手,母亲就静静地坐在桌边,伴着窗外的鞭炮声,慢慢地包出一排排雪白的小汤圆,供全家在新年早晨享用。有一次,我从外面放鞭炮回来,推开门就看见她坐在窗前的美丽的侧影,衬着外面五彩的礼花,桌上还有汤圆,玉一般的,简直就是一幅油画。那画面从此一直定格在我的心里———在当时的年代里,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温柔与善良是我们成长的最大的庇护。因为有她在,生活才是有希望的,是欢乐的。
( 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小题。文章中第⑦段中说母亲是“温柔善良”的,概括她善良的表现:________。
我们除了体会到母亲的“温柔善良”,还可以感受到母亲________的特点,从文中找出一句体现该特点的描写:________。
( 2 )第七段划线句“桌上还有汤圆,玉一般的”若改为“桌上还有玉一般的汤圆”,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试卷《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中提到:“书院历史源远流长,肇始于唐,兴盛于宋,经元、明、清至今。仁人志士在书院寒窗苦读,心忧天下。”在古代,书院教育以“博学”为首要,落脚于“笃行”,强调知行合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研读经典,互相切磋,畅谈人生;还可以走出自家书院,去外面游历考察,丰富自己的阅历。假如回到唐朝或宋朝,你成为一名书院学生,你的一天将如何度过?
请你发挥想象,以“书院生活的一天”为题,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字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