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B: 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C: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D: 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憋闷(bēi) 寒噤(jìn) 相铺为用 心惊胆战B: 灌溉(ɡài) 殷红(yān) 千峰竟秀 物竞天择 C: 迥然(jiǒng) 膝盖(qī) 如愿以偿 肃然起敬 D: 竣工(jùn) 冷飕飕(sōu) 势不两立 理执气壮 |
3、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B: “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D: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两、三个知心好友。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亚航QZ8501客机失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追忆。 C: 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5、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与者,屠呦呦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B: “六一”儿童节那天,志愿者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 C: 省首批“产镇融合示范镇”共有13个乡镇入选,我市桥头河镇一路过关斩将 , 以“蔬菜小镇”冠名上榜。 D: 站在曾国藩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 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
6、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C: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发布的命令。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7、 | 下列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 A: 《战争与和平》 B: 《套中人》 C: 《安娜卡列尼娜》 D: 《复活》 |
8、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坦荡如砥 抑扬顿挫 恹恹欲睡 匿名 B: 因地治宜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嶙峋 C: 磨肩接踵 名符其实 粗制滥造 凛冽 D: 锲而不舍 无动于衷 巧妙绝轮 古朴 |
9、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组讨论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夸夸其谈 , 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B: 春游途中,不少同学筋疲力尽,老师几番劝说,他们仍然不愿开小差。 C: 王玲同学的基础固然不好,再加上生病请假,困难自然就更大了。 D: 指挥员如果在战场上优柔寡断 , 那就会贻误战机,造成严重的损失。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 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C: 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旧城周围那些平民百姓居住的破旧狭小的房子,迟早会被大踏步前进的城市建设一扫而光。 |
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是________在为________送行,________写了这首《赠________》的诗,以示留别。( 2 )这首诗的格律形式为________,写得自然而情真,空灵而有余味,诗中“________”四字,从诗中提炼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 3 )这首诗的写作层次为( ) A: 一,二句叙事,三,四句抒情 B: 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 C: 一,二句叙事,三句写景,末句抒情 D: 一,二,三句写景,末句抒情 ( 4 )第二句从________觉来写送行,用“忽闻”而不用“遥闻”、“渐闻”表示________。 ( 5 )第三句从________觉来写送行,以水深千尺来衬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苏轼 ①欣然起行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③怀民亦未寝________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________ ( 2 )下面句子中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
燕子
贾平凹
①不见了燕子,已是七八年的光景。我常在城里寻觅,但每每却都失望了。商场的大厅里它自然不肯去的,那高达十几层的楼顶上,我爬上去了,也不曾见它的窠儿筑着,我也专意到公园过了一次,那水光山色里,也没它的足迹。啊,可亲的燕子,难道你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还是不肯到大城市里来?这么苦着我,使我夜夜梦着你的倩影和呢喃的低吟,哀愁不能自已!
②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天一暖和,它就来了,住在我家低低的草屋梁上,一直到天气变冷的深秋了,才要离去。它是穿着一件黑外衣的,总是把头裹得严严,似乎是一个寡妇,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而固执的模样。我刚刚会爬,光着屁股在土窝里滚,尿下了,又用手去和泥玩。后来,稍稍大点,就去放牛;我摘过草莓子吃,也趴在河里喝水,也坐在阳坡上捉虱,甚至跟着奶奶,一块儿去山坡上的庙中烧香磕头呢。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我,当我念叨着“虱多钱多”“眼不见为净”的话时,燕子就不住地细语,别人听不懂那是说些什么,我是听明白了: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
③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得这么个草屋呢。
④我长成大人了,从乡里到大城市里求学,却深深地羞愧起儿时的愚昧,时常想起来,就感到脸红。然而,燕子,它还住在我家的木梁上吗?它还在说着那永不改音的古老的话吗?我想把这一切的变化,一切的见识,诉说给它,但却再也寻不着它了。
⑤终有一日,市里开会,会址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会议室,摆设十分讲究。我靠近那面一人多高的玻璃窗前,正听着报告,突然有了一片呢呢喃喃的叫声,神经立即触动了。举头看时,那窗外的半空,灰白色里,翻动着无数的黑点。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得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往日我怨恨它的不来,原来是我的少见多怪了!
⑥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看去,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团,全是绕着右侧的一座并不高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
⑦这竟使我疑惑不解了。会议刚一休息,我就走到凉台上,想:鼓楼并不高大,也不艳丽,因年久失修,梁上已没了雕,栋上也没了画,连那临风叮当的挂铃也没有了,哪有什么可吸引的呢?
⑧“它为什么不到四周的高楼大厦上来?”
⑨“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旁边有人说。
⑩“现代化的为什么它就不来?”
⑪“它是留恋古老的。”
⑫我不大理会,便嘬起嘴来,作弄出儿时学会的燕鸣声,但它们纷纷从我身边飞过,却没有一只落下来,尽趋着鼓楼而去了。
⑬“咳,”我长叹了一口气,“它们把我也忘了。”
⑭“是你忘了你。”
⑮是的,是我忘了我了,我再不是那么个留着黄涕的孩子了,我长成大人,我有了知识,它认得的只是过去的我!但我自豪,我得意,我终究不是往日的我了。可它,我的燕子,面对这现代化的建筑,无动于衷,疯狂恋着鼓楼。是因为只有这一处鼓楼,才是它们的有情物,它们呢呢喃喃,只有将这永世不变的语言说给鼓楼,控诉、抗议这么大个城市里,再没有了它们的去处吗?
⑯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那么固执,这么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⑰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每年都来梁下筑巢的燕子,如今它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也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它们吗?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一次偶遇。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自在独行》)
( 1 )(散文·形)全文围绕燕子记录了“我和燕子”的几件小事,请完成下列填空。燕子住我家草屋梁→________→________
( 2 )(散文·言)结合文段内容,完成词句品析。①第②段、第⑮段都提到了燕子“呢呢喃喃”,请分析这两处含义的不同。
②分析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3 )(散文·情)文中“我”称燕子为“你”,也有为“它”的,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变。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①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②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③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④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⑤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⑥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⑦连年砍伐,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精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⑧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⑨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一)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同学们叩开了初中这扇神奇的门扉。你会发现你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你正在体味着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它是报名前父母,亲戚口中描述的样子吗?它是你小学毕业时憧憬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吗?它是“三点一线”的重复还是“痛并快乐”的交织呢?
现在,就请你以“不一样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我快乐,因为我 (请补全题目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