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乐清市虹桥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意见,老师已经多次给班委会的干部作了呈报
B: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们不得不佩服她挑衅生活的勇气。
C: 历史遗迹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它我们要有怀古伤今的情怀。
D: 边界彼岸原来的稻田已为高耸的现代化酒店和鳞次栉比的工厂所取代。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余晖 旁鹜 一代天骄 走投无路
B: 部署 陨落 不可思议 不容置疑
C: 糟蹋 羁绊 自知之明 随声附合
D: 安详 嬉闹 黯然失色 鹅立鸡群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新闻是一种反映时代时效性很强的文体,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B: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有大量寓言,通过寓言来表达哲理。
C: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春望》和《春夜喜雨》都是他的作品。
D: 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阳”,所以“汉阴”即汉水北岸。
4、下列对《卖炭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B: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
5、下列是《三国演义》的情节是( )
A: 火烧赤壁
B: 智救星期五
C: 大闹野猪林
D: 孙悟空大闹天宫
6、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鬼使神(chāi) 取(shè) 尴(gà) 灰(jìn)
B: 以讹传(é) 临(bīn) 璀(càn) 账(shē)
C: 息万变(shùn) 迤(wěi) 持(jin) 安(mì)
D: 空出世(héng) 苍(qióng) 势(qū) 慷(kǎi)
7、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各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 )
A: 吴用
B: 宋江
C: 武松
D: 王伦
8、

下列古诗文的题目、作者、所处时代、作品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

A: 《秋水》——庄子——战国——《庄子·秋水》
B: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柳河东集》
C: 《愚公移山》——列子——秦——《列子·汤问》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东坡乐府》
9、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一毛(cuō) 繁(yǎn) 匍匐(pú fú)
B: 胎(pēi) 蟾蜍(chán chú) 鱼(jì)
C: 育(yùn) 临(bīn) 变(ái)
D: 生(dàn) 免(yì) (méi)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校希望通过开展节约用电教育活动,防止师生不浪费用电。
B: 学生不但喜欢上网观看球赛,而且许多青年教师也喜欢这样。
C: 是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败的前提。
D: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还增长了见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 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扶苏以谏故/广故言欲亡
B: 乃丹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
C: 吴广以为/足下卜之鬼乎
D: 今闻无罪/异二者之为
( 2 )翻译下列句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3 )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立”,这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的社会矛盾。
B: “失期,法皆斩”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C: 吴广去算卦,算卦的人对他说一定能成功。
D: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陈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已初步树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文章好比姑娘,一位姑娘。论如何天生丽质,如何浓妆艳抹,一旦她缺乏了做人最重要的因素——内在美,那么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摆设的花瓶而已,毫无动人之处。而人们对文章的要求则更苛刻。一个美人儿倒还可以看两眼,一篇满纸虚情假意、大话空话的文章,不如送去烧火。

②没有感情的家庭是不幸福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令人悲哀的,是读者的悲哀,更是作者的悲哀。一部长篇巨著《红楼梦》,是渗着曹雪芹的泪和血写成的。世态炎凉,家族巨变,多少在心头汹涌难平的记忆不允许他的笔有丝毫伪装,有丝毫做作。我们学生虽谈不上大多的悲欢经历,可也总有着自已的感情世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何不让文章变成一种感情的渲泻,手中的笔变成述说我们自己故事的溪流?何必强作文字,写另一种素不相识的感觉,写一篇别人曾有的故事呢?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与实”就是属于自己的。写真。情实感,乃作者之一大快事。常常有许多人会捧着书流泪、微笑,这种流泪或微笑不是装出来的,是读者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也常常有同学会指着某篇文章大叫:“什么烂文章,一看都是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已经代表读者声明,我们需要真情实感的文字。读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是读者的一大快事!文章为什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的心灵交流。

③还有一些所谓的“美丽”文字,尽管其经过精雕细刻,却依然看上去那么萎萎缩缩,像是欠了谁的债似的。当然,假的终归是假的,不敢扪心自问,不能拥有永远。

④也许会有许多同学己经尽力在写真情实感,却总也摆脱不了偶尔借穿一下别人珠光宝气的衣服。这倒无妨,一个坏习惯的改正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何况你的文章已经由一看就恶心上升到可以读下去,再下来就是耐读耐品,接下来就感天动地了。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 2 )第①段的“内在美”用来形容文章含义是指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不超过4个字。
( 3 )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4 )第②段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指什么?
( 5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 6 )读了本文,你一定有所感悟,请说说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小时侯,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精对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他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 1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 2 )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 3 )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么?
( 4 )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
( 5 )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⑽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有些物件里,会住着我们的灵魂,凝聚着我们的情感.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物件,让你真爱与不舍?旧书的扉页,木凳的纹理,老式的相机……或许藏着一个激起心底涟漪的故事。

请以“物件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几经几世几多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