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乐山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莱芜九龙大峡谷全长20多公里,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B: 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我省小型剧目的创作一直比较活跃,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C: 摩拜单车一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始作俑者胡玮炜受邀登上了央视《朗读者》的舞台。
D: 5月19日,在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心积虑让家庭医生走进百姓家门。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运动量的多少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B: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心。
C: 为了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教育。
D: 他哼着快乐的歌声走出了校门。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纶之乐 如座针毡 遍稽群藉 浩瀚无垠
B: 一泻千里 遮天蔽日 睡眼惺松 周道如底
C: 芒刺在背 引颈受戳 通霄达旦 引人暇想
D: 断壁残垣 怡然自得 万恶不赦 袅袅烟云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B: 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C: 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 , 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D: 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 , 很有特点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6、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 (dàn)泊 宁静致远
B: (yín)慢 无以成学
C: (kū)落 年与时驰
D: 险(zào) 悲守穹庐
7、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于这本散文集。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孟子》《春秋》《中庸》合称为“四书”。
B: 莫泊桑,法国作家,其主要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C: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均是宋代的写景抒情散文。前者表达的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大抱负,后者表达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 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9、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野生动物会成为某些病原体传播的中间宿主,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B: 美国近期因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男子死亡事件持续发酵,广大民众对特朗普政府妄自菲薄非裔族群的种族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C: 刷抖音,上快手,如今已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不过有网友评论,这些平台发布的小视频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D: 2020年的抗疫战争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等,无一不是每一位莘苹学子语文学习的例子。
10、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chōng)谷 狗(dù) (lán)干 门(yuán)
B: (hàn)海 锦(qīng) (gēng)饭 兜(móu)
C: (léi)累 干(gē) (liáo)落 宫(qiè)
D: 踌(chú) (qiāng)笛 (tóng)关 狐(qi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水生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 1 )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

( 2 )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___________。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为之怡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1 )《童趣》作者是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课文选自《________》

( 2 )补出横线上的内容。

( 3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
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音: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

( 4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故:________ 以:________ 然:_________ 方:________

( 5 )与例句“拔山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任重道远
B: 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 温故知新
D: 其马将胡骏马
( 6 )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 7 )《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周国平哲理散文选》)

(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无非有三种,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B: 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商品不是按质论价。同样厚薄的 图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
C: 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 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D: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 2 )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阅读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所以作者不主张读二三流的作品。
B: 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有学者的读法,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读法。
C: 无论《论 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都决不可作为闲书来读。
D: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 3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②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⑨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 4 )什么是经典作品?请从全文中获取有关信息进行概括。

( 5 )结合本文的观点,联系自己名著阅读的实际,就如何读名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口罩的前世今生

姜维

有两个发明,与耳朵无关,却把耳朵牵扯了进来:一是眼镜,二是口罩。由此想起一个笑话,耳朵对眼睛说,耳朵不聋眼睛花,我们耳朵受“拎巴”。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

罩是什么?本义是捉动物的网罩,也是蒙上、扣上、遮蔽,动词。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个舶来品──口罩。中国人一看就明白,口上即嘴上的“罩”。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

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谈到口罩,最初是一种“掩口”的动作,《孟子》书中就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个人很脏,恐怕有很难闻的气味,于是人们都堵着鼻子屏住呼吸而过。其实细想,口罩是先作用于呼吸,呼吸主要的器官是鼻子,但为什么叫口罩而不叫“鼻罩”呢?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口罩”记载不是“自防”(卫生自己保护自己),而是被防的。

元代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音闭,使的意思)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被防”的,怕捧着食物人的气息传播到食物上。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

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1897年至1899年,在德国、法国医生的接力发明下,终于出现了现在的口罩,即把口罩这个装置挂在两边耳朵上。

口罩正式进入中国是1910年,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

1910年东北鼠疫,我国公共卫生医学与卫生防疫的先驱伍连德先生亲赴鼠疫前线,并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当时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此口罩被冠名为“伍氏口罩”。不过在那个时候,基本是西医医生、护士的专用。

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记得1970年冬天,津郊农村,知识青年和下放户有人戴口罩,立刻在村里成了新闻,许多人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后来夏天“暴土扬场”,冬天北风呼啸,再没人戴口罩了,怕惹来“堵着屁股不透风”的调笑。但就在这几天大港的陈寨庄老乡发微信,说全村封村进行消毒呢,不仅都戴口罩,还穿防护服──时代进步了。

此次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口罩如此畅销脱销,无与伦比。更重要的是强制性戴上口罩,似乎不仅仅是卫生安全,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常常是,人类一个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一种进步,激发出一种文明。

( 1 )下面对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举例子)
B: 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下定义)
C: 后来很长时间口罩在民间有了流行,不过那时候不是像鼠疫时期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防寒。(作比较)
D: 很快有人编出顺口溜,小孩子们看见戴口罩的就唱:“戴口罩的讲卫生,堵着屁股不透风。”(引用)
(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罩,最初是防异味,鼻子是主要呼吸器官,但没被称为“鼻罩”,因为最早的口罩既是“自防”,也是被防。
B: 东北鼠疫时,伍连德先生发明了简单易戴的口罩,当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很快百姓都佩戴上了“伍氏口罩”。
C: 191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口罩,只是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
D: 陈寨庄全村都戴口罩,疫情改变了口罩的命运,虽佩戴有强制性因素,却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 3 )根据题后要求,回答问题。

①罩是使动用法,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一般需要手的参与。(分析“一般”不可去掉的理由)

②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分析两个加下划线词语不能互换的理由)

( 4 )说明文的语言既可以平实质朴,也可以生动形象,简析下面句子的语言风格。

①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

②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我终于战胜了____________》
每位同学身上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如:胆怯、自卑、懒惰、粗心……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一方面,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1.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2.要有真情实感;
3.字数600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阴(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