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出自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B: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优秀作家,他的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表达了最为真实的自我、最为普遍的生命感悟。
C: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从儿童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内在涵养的完美的母亲形象。
D: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的,但这毕竟是成年鲁迅的回忆之作,很多地方都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展示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2、下列各组注音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它选出来。( )
A: 佃tián户
B: 驽nǔ钝
C: 书斋zhāi
D: 屯tuén门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hè) 运(è) 静(mì) 不置辩(xuè)
B: 塌(tān) 跚(pán) 清(liè) 而不舍(qiè)
C: 确(záo) 偻(yǔ) 沆(dàng) 忧心忡(zhōng)
D: 持(xiá) 恐(hè) 器(mǐn) 惟妙惟(xiào)
4、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大狱 由此观 , 王之蔽甚矣
B: 望旗靡 以彰
C: 皆以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
D: 必数谏故
5、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的确。
B: 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偏爱,偏私。
C: 徐公来,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D: 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讽刺,挖苦。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C: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母亲节被当成一种形式,如送一捧鲜花给母亲,和母亲一起聚聚餐,或给母亲买份礼物等等,然后让这样一个节日在看似热闹的氛围中度过。②今年的母亲节即将临近,各大媒体、各大网站都在为母亲节的到来作着宣扬,普天下的子女们也暗下心思,准备届时好好为自己的母亲过个节。③纵观近些年的母亲节,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亲身体会,和春节、端午节等众多节日一样,就是一阵风,一年只刮一次。④所以说感恩母爱是每一位儿女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同时这也是一份社会责任。⑤其实,母亲并不想要什么昂贵的礼物,哪怕是儿女下厨做一顿饭,做一次家务甚至帮助洗一次头,都可以是很好的母亲节礼物。⑥可真正来体味并受益的母亲们,得到的,感受的,体味的,却并不多。

A: ②③①⑥⑤④
B: ③①②⑤④⑥
C: ③①②⑤⑥④
D: ②③①⑥④⑤
8、

执信初二文学社欲以“阿长、曹操、祥子、保尔.柯察金”四个文学形象为例,开展一次“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研究性活动,该社同学要从下列书目中借阅的图书依次是( )

A: 《朝花夕拾》 《三国演义》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B: 《呐喊 》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
C: 《朝花夕拾》 《三国演义》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呐喊》 《水浒传》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9、下列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不是以诉说为主,而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
B: 诗中“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两句,烘托出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
C: 四月的春天终将离去,黄昏后星子的“闪”让诗人心中升起一丝惆怅。
D: 这首诗的诗眼是“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10、句中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B: 项燕为楚将,有功。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万人
C: 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D: 今或无罪。村中有此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________ , 尾联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 2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当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部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件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于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囊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途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幕,已至半山矣。

(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北之塞(苦于)
B: 吾与汝毕力平(险峻)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竹片、柳条等编织器具。)
D: 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 2 )下面各组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妻献疑曰/真无马邪
B: 河曲智叟亡应/不物喜,不以己悲
C: 面山居/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者
D: 始一反/且置土石
( 3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 )
A: 甲文原文首先交代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做铺垫。
B: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反对愚公移山。
C: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文章主旨。
D: 甲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无论做何事都需要气魄、胆量和毅力。
( 4 )句意理解

①翻译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用“/”断句(限断两处)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和一些带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能让你感觉“活着真好”。2012年,我们生活中出现了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护士万永平……他们个人的能量虽然微弱,但为社会创造了“微观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使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真诚的爱意。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名人,知名度高,有着更强的创造正能量的能力。“高调”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影视巨星成龙,乐坛偶像李宇春、韩庚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使“粉丝”群体更多地关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正能量。可见,社会的美好离不开个人制造“微观正能量”。

③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客观正能量”。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府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公众生活的组织者与服务者,政府积极创造正能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措施,要求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给地方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做出表率。郭嘉主席出访轻车简从,开会不讲套话,带头公布个人财产。正是中央政府、高级领导干部积极创造正能量,才使得“新作风”快速吹进各个角落:简化了会议、接待、用餐,没有了彩旗、鲜花、标语……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民众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正能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④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不公等“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遣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⑤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只有多创造正能量,列车才能不断前行。让我们共同创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概括文章第②﹣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

( 3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引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俗语的用意。

( 4 )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你要做什么呢

王安忆

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終因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10 “你要做什么呢?”

11 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做“作家”。深感終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找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12 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着新的技术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紅旗开起……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候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13 ”你要做什么呢?”

14 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15 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来。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态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16 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17 “你要做什么呢?"

18 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6月1日有删改)

( 1 )“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 2 )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

②“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

( 3 )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 11 12 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找出矛盾的词语谈谈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 4 )“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何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写给逝去的”为题作文。

(二)请以“难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题目(二)请另拟作文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内容具体,积极向上。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令人窒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