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24日下午,全国共有34个省(区、市)和地区的代表团报名参会,912家企业前来参展。 (2)一名独腿流浪大叔近日走红浙江金华,他耗时5小时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幅6平方左右的《蒙娜丽莎》, 的画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已。 (3)毕淑敏说,参加“成语大会”的节目录制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在我最近的写作中,成语的使用 地比以前多了,就像和老朋友见了面,对成语更有感情了。 A: 截止 栩栩如生 不由自主B: 截止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C: 截至 惟妙惟肖 不由自主 D: 截至 栩栩如生 情不自禁 |
2、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宋]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①。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②霜欲起千村杵③,带月如听绝漠④笳⑤。 我亦稻粱⑥愁岁暮,年年星鬓⑦为伊加。 [注释]①物华:自然景物(变化)。②和:相伴。③杵:捣衣声。④绝漠:边远沙漠之地。⑤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⑥稻粱:比喻衣食生计。⑦星鬓:发白的头发。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诗人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
3、 |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 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 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 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 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笼罩 揣摹 甘拜下风 骇人听闻B: 脉搏 遮蔽 重峦叠障 相形见绌 C: 糟蹋 蓬蒿 轻而易举 冥思遐想 D: 邃洞 诀别 遍稽群籍 勇往直前 |
5、 |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近两年,“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的反腐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老百姓对未来的期许、对国家的自信。 C: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目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D: 《朗读者》节目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嘉宾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真挚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
6、 |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如下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
7、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幕还令人记忆犹新 , 其教训值得吸取。 B: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 《中国新声代》的学员个个才华出众,对歌曲的精彩演绎令人回味无穷 D: 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 , 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
8、 | 以下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第3、4段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悲和喜的两种心情。 B: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 《醉翁亭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D: 《醉翁亭记》虽以“乐”字贯穿全文,却笑中带泪,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的愁苦与愤懑之情。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忱(chén) 淳朴(chún) 童稚(zhì) 绯红(fěi)B: 和煦(xù) 豁亮(huò) 殷红(yīn) 惟妙惟肖(xiào) C: 拮据(jū) 发酵(jiào) 提防(dī) 参差不齐(cī) D: 汲取(jí) 炽热(chì) 匿名(nì) 称心如意(chèng) |
10、 |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他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B: 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C: 充分发扬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和帮助。 D: 为了防止H7N9流感疫情不再蔓延,防疫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 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 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1 )这首诗颈联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赏析。( 2 )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燕 B.雁 C.蝶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 道遇一丈夫独行________ ②盛兵徇豫章________ ③ 众乃大义之 ________ ④ 既受之________ ( 2 )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处)。 乃 与 郑 泰 等 六 七 人 避 世(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 ②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 )结合选文,说说华歆的“高行”体现在哪些方面?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未来的CEO
①CEO,一个时髦的名词,中文意思即为首席执行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治理公司结构时出现了这一新名词。首席执行官为一种高级职务名称,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执行官;所以,又可称为行政总监。随即,这个名称渐渐在全世界流行。终于,也来到了中国。CEO,多么神气、多么耀眼、多么气派,而且是英语的叫法,在我们周围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公司,那就意味着最顶级的上司和最有实权的人物了。
②不料,这么一个周身闪耀金光的名词,成为一些人诱惑儿童家长的钓饵。
③儿童CEO培养学校、少儿CEO培训中心……那可真是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这些学校几乎都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口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将还给您一位未来的领袖!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学校也罢中心也罢,究竟会怎样塑造一个未来的领袖未来的CEO呢?课程表上有马术、高尔夫、橄榄球,还有战略研究、战术研讨、管理学、厚黑学和三十六计。我有些明白了,所谓的CEO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玩国外贵族们玩的东西、学习各种进攻与守卫的手段或谋略。这种学习,真的适合中国孩子吗?
④那些体育运动,对孩子来说足够安全吗?在孩子心智还没发展成熟的时候就接触那些尔虞我诈的韬略,对孩子真的好吗?其实,社会上好多类似的学校,瞄准的就是家长的钱袋。各种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的补习,那是第一步,张挂起“同步”的旗帜,扬言“成绩不进步退还学费”;其次,那就是种种兴趣班。不是说要素质培养么,那好,种种乐器种种美术种种体育全面开花。最新颖的,就是用未来作诱饵,让家长们的心不动也要动。
⑤面对儿童教育的这种乱象,我不由得想起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句名言:“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大者安其大而无意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苏大诗人还进一步指出,应“是以各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通晓而明白的话语,我觉得仿佛就是针对我们今天所言,而且还一针见血。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往大里去,而且是越大越好,但是这适合每一个孩子吗?
⑥那些胡乱开价、名称往大里起的所谓培训、教育、学校,说穿了就是迎合了一些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脆弱心理。
⑦中国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着手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和处事能力。也许,这些才是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根本。而那些花里胡哨、名目繁多的什么什么领袖、CEO教育,说到底,最后给予孩子的又有些什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畔人生
徐茂昌
我在一个江水环绕的岛上长大。踏上大陆那边的土地,已经是嗓子开始变粗的年龄了。还是孩童的时候,我多么想看一看对岸被云水阻隔了的广阔世界啊!没有乘船远行的机会,于是便踯躅在江边的码头上,透过云障雾罩的江面,遥望对岸。那时,只看到远方水平线上,影影绰绰的,像是丘峰连绵的剪影,看不清究竟是些什么。而看得真切的,渐渐地像一部教科书被背得烂熟的,倒是身边的码头……
已经过了30年,留在记忆中的昔日故乡的码头,今天仍是清晰的。不知用多少块石块垒筑起来的石埂,长长的,狭狭的,像一条巨大的跳板,从岸边向江中延伸,一直到深水之处,它的尽头便是似轮船甲板一样的一块钢铁平台。船靠码头,缆绳便紧紧系在平台的铁桩上,旅客似潮水般涌出舱口,沿着狭长的石埂,追逐着向岸上奔跑,岸边有一排候船室,都是低矮的平屋,光线暗淡,人群拥挤,声浪嘈杂。旁边唯一的一家供旅客用膳的饭馆,是用茅草搭成的,岸边的江风飒飒,叫人真担心屋子被吹坍。
家乡的这个码头,变化很迟缓,然而也并不停滞。以前,它曾几度变迁,每次也总有一个新的面目:那石埂拓宽了,候船室加大了,周围的房屋也渐渐地被厂房、烟囱所替代了。近几年,好像突然从混沌中惊醒过来,码头的交迁,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记得那是前年春节,我乘船回故乡探亲。轮船即将靠岸的时候,几声“嘟嘟”的汽笛声,催动我惊喜地奔向船舷,向岸边眺望。蓦地,我感到了惶惑,怀疑轮船开错了地方。我带着几分惊诧,问旁边的人:“那是什么?”——相隔不远的岸上,如奇峰突起,平地耸立着一座崭新的高楼;挺拔的楼影,辉映着淡淡的阳光和粼粼水色,显示出几分庄严的美。因故乡的码头上,我还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楼。
客轮紧靠码头了。随着蜂拥的人流下船。迎面便是长龙般盘桓江边的石埂。不过,也同候船室一样,已无往日的遗痕。渐渐地走进我早已望到的候船室,仰面而视,如临高山、巨厦,只觉得它的奇丽、壮观,自己则骤然交得很渺小了。谁还会想到挤在低矮的屋子里,屋顶似要压到头顶的情景呢?它所代表的过去,永久地在江边,在故乡的土地上消失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絮絮叨叨地说着码头。妻子与我同行,却很漠然,倒是偎在我怀抱里的三岁女儿,仿佛要窥探人世间的一切奥秘,正听得出神。我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于是开始讲一个生活中的童话:“很久很久以前,那码头可不是这样的……”
我的心一阵颤动,仿佛受到了什么巨大力量的摇撼:一个苍劲的声音,横越几十年的岁月、时空,悠远地向我飘来。哦,想起了,这是我的老祖父的声音。那是将近30年以前,刚刚有些懂事的我,与老祖父住在一起,老祖父正是码头边过去那个茅屋饭馆里的厨师。夜晚,在店堂边一间存放货物,兼放一张床铺的小屋里,听着屋外江边的风涛声,我总要吵着让祖父讲故事。一次讲到离小屋咫尺之远的码头,记得开头的话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这个码头不像现在这样……”老祖父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幅令人骇怕的图景:没有轮船,只有扯着帆篷的木板船,从长江的惊涛中颠簸着,驶到了岸边的港湾,木船便伸出一条几尺宽的跳板,架在船与岸滩之间,人在走动,跳板也在晃荡,胆小的人会吓得两腿发抖……我蒙住眼睛,不想听下去了……
竟有这样的巧合。30年后,他的孙子却在重复他的话,重复着对自己的晚辈讲述已经流逝的往事。这是一种从何产生的默契呢?回乡的路上,我中断已经揭开帷幕的故事,开始默默地思索。渐渐地,记起了一位导师和先哲的话:人总要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自己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大概,这是一种人生的真谛吧!否则,为什么在祖父的眼光里,那带篷的木船,晃荡的跳板,竟使他如此钟情,如此恋缅?是的,过去的岁月,在不同代人心上,都已建立起他自己的纪念碑;面对自己的晚辈,又多么希望让这座纪念碑闪闪发光呀!
故乡码头的变迁,使我悟到了一点儿什么,可是,我嫌它过于肤浅。一直到结束在故乡逗留的日子,再度站在码头边长长的石埂上,脑际忽然跳出了一个念头:现在,这是我返程的起点!我豁然开朗了,故乡的码头,它留住一代又一代人记忆中的过去,不都是他们生涯历程中的起点吗?老祖父的起点是木船、路板,我的起点,是狭长的石埂、低矮的候船室;到了今天,我的女儿最幸运了,她的起点已经是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高楼、长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起点,把它们连接在历史的屏幕上,便组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们的每一交化,正如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所说的,那“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的诗篇序曲”。多叫人流连、神往啊!
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己的起点——那座矗立在人生途中的纪念碑;可是,不同代的人,起点毕竟不同了。我默默地想。
请以“一个可以_______的地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不少于600字;③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