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吉林油田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执拗(ào) 刹那(chà) 忍俊不禁(jīn)
B: 匿名(nì) 绮丽(yǐ) 强聒不舍(ɡuō)
C: 阔绰(chuò) 菜畦(qí) 相形见(chù)
D: 藻饰(zǎo) 惩戒(cén) 袅袅烟云(niǎo)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酝酿 窠巢 撩亮 朗润
B: 慈善 淅沥 静谧 翻来复去
C: 侍弄 捶打 绿茵茵 喜出往外
D: 烂漫 诀别 瘫痪 憔悴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的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家庭、对儿子傅聪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成才、如何为国争光的问题。
B: 美国作家夏洛蒂的《简·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愿与人格独立的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
C: 《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鲁直率,爱憎分明。
D: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著作,它通过描绘土林的“群丑图”,展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7日的新华社电讯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认为,北京沙尘的源头是国外一些地区冬春季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B: 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 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忙,演化成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D: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核糖核酸)干扰能有效在患者体内的相应部位进行。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首届青年微电影合作大赛以“凝聚青春力量,成就青春梦想”为主题,以新媒体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
B: 气象部门称,造成今年杭州多日被雾霾笼罩的原因是由于杭州本身处于高压系统控制,大气扩散条件差,加上北方污染气团南下影响本地空气质量引起的。
C: 为弘扬广大教师敬业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评选活动。
D: 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走向未来、与祖先沟通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
6、

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节 易: 交换
D: 何而不平 苦: 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yì)日,大家(bǐng)息凝神(qiáo)首等待为航天事业(dān)精竭虑的英雄们凯旋。
B: 他深(wù)着出言不(xùn)的行为,对此(jié)责时,怒不可(è)。
C: 在酒(sì)音乐戛(jiá)然而止时,他碰到了一个胡须密(zā)、西装笔挺、皮鞋(zèng)亮的音乐人。
D: 北宋的汴(biàn)京:江面上,舳(zhóu)舻(lú)相接;江岸上,行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yì)不绝。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眺望 暴躁 黄梁梦 别无他法
B: 旋风 撩逗 试验田 严惩不待
C: 篷松 肥硕 明信片 置之不理
D: 宣泄 胆怯 压轴戏 流连忘返
9、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傅雷先生苦心孤诣 , 一部家书,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B: 元宵节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下来,周而复始 , 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C: 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 , 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D: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 首句“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 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 颈联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 2 )诗歌的尾联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禹锡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①骚人:诗人。②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②调琴________

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置之郎署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 4 )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写人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 1 )选文写了母亲哪三件事?请各用一句话简明的概括出来。

( 2 )文章中多次写母亲的“泪”。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句

情感

示例:她的泪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和隐忍






( 3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 4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作者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要报答母亲,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
B: 作者想,以后不必外出苦读,可以替母亲分担家务,让母亲歇歇了。
C: “我”参加工作了,母亲又为我的前程担心。她不能真正像儿子说的那样可以“歇歇了”,所以回答的是一串串的眼泪。
D: 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母亲苦尽甘来,喜极而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洗手间里的晚宴
周海亮
①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二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都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②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不好意思今天情况有些特殊。”那时已是黄昏.客人们马上就到,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儿子问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他参加一个晚宴。
③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
④女佣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让儿子先呆在那里。然后女佣进了厨房,做菜、切水果、煮咖啡,忙个不停 不断有客人拉响门铃,主人或者女佣跑过去开门。有时女佣进书房看看,她的儿子正安静地坐在那里。儿子问晚宴什么时候开始,女佣说:“不急,你悄悄在这里呆着,别出声。”
⑤可是,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女佣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地拍拍小男孩的头,然后自顾翻看着主人书架上的书,并对墙上的挂画赞不绝口。男孩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地等待着晚宴的开始。
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女佣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⑦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给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地抑制泪水。没办法,主人的洗手间是房子里唯一安静的地方。
⑧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⑨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根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
⑩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
⑪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⑫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眼前的一切。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享用,我们将共进晚餐。”
⑬那天他和男孩聊了许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鸡超.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 1 )请概括出选文中男孩在“主人”家的经历。
在书房等待晚宴开始——( )——表达与人共享晚宴的愿望——( )

( 2 )选文⑧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概括回答。

( 3 )读选文⑥段首句:“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说说这句话中的“藏”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 4 )请结合选文概括出“主人”的形象特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河,无处不在。一条条河流,或悠长,或曲折;或激荡,或平缓;或清澈,或浑浊……无不 吸引着我们寄情抒怀。生活中,还有许多条无形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河流一定也影响着你的生活,触动着你的心灵。

请以“那条河”为题目(或根据上面材料自拟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物是人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