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进美丽的大明湖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 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C: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其设计者是被誉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之手。 D: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
2、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D: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3、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是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曲牌名。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南朝宋)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著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
4、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应当重视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做人。××中学结合本地人文特色,倾力创造“敬文化”校园,培养学生“敬已、敬人、敬物、敬业”的“四敬”品质,是实实在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举。 A: 将“历史悠久”或“源远流长”任意删掉一个。 B: 将“发展和传承”改为“传承和发展”。 C: 把“倾力创造”改为“倾力打造”。 D: 把“践行”改为“实践”。 |
5、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由”“水平”“天空”“上升”都属于名词。B: “万众瞩目”“ 攻坚克难”“ 凝聚共识”“ 统筹谋划”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C: “拥有世界杯冠军教练显赫头衔的里皮,是广州恒大由中超冠军“升级”为亚洲冠军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里皮是一环”。 D: “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王涛选择从事公益,以这种方式报答别人的救命之恩。”这个句子的状语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 |
6、 | 对下列文学名著知识或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起初书名为《西行漫记》,后来,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才易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B: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等篇章中,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成长轨迹。 C: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布封所著,这部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杜会人生。 D: 舍腰蜂的幼虫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把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
7、 | 根据句义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②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_______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③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④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_______,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A: 烘托 寂静 进入 摧毁B: 映衬 平静 进入 毁坏 C: 烘托 平静 扑入 摧毁 D: 映衬 寂静 扑入 毁坏 |
8、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B: 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 , 什么都看不清。 C: 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 , 应当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D: 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审判》,一画就是八年,真是妙手偶得。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也许就是像扎克伯格夫妇给女儿的信中讲的那样——挖掘人的潜能,扩大生命内含,推动历史发展。B: 在职业生涯的第20个赛季,洛杉矶湖人队科比-布莱恩特正式宣布他将在本赛季结束之后退役,这引发了微信朋友圈持续的刷屏感概。 C: 2016年,同是87岁的陈庆吉和邵桂兰两位老人相守相伴已经72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从15岁走到一起,就这样相敬如宾,走过青年度过中年,相互搀扶着来到暮年。 D: 温岭一初三男生体育课上猝死,令人扼腕。当地教育局要求学校引以为诫,体育老师却道出忧虑——学生体质越差越容易出事,一出事对体育锻炼越谨慎。 |
10、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 课文《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校证》,此书只记载了南方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 C: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学者钱钟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湛氏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蚱(腌鱼)遗母,湛还蚱,以书责侃日:“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日:“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书责侃/不以物喜 B: 而逵仆马甚多/日出而林霏开 C: 悉割半为薪/侃少为浔阳县吏 D: 汝但出外留客/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 ( 3 )读完文段你觉得湛氏有怎么样的品质?试加以概括。 |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⑪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⑫他只说:“我不吃。”
⑬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⑭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⑮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⑯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⑰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⑱“早埋了。”
⑲“呀,他什么时候……”
⑳“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㉑我没再多问。
㉒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1 )简要概括文章①-④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 1 )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 5 )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卷面整洁美观;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等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