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组( ) A: 贪婪 点辍 忍俊不禁 骇人听闻B: 辜负 骚扰 擎天撼地 多姿多采 C: 小憩 茁壮 随声附和 头昏目眩 D: 暄嚣 澄辙 蜂围蝶阵 明察秋毫 |
2、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明对有残疾的同学说:“你虽然是个残废人,但这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 小明去小刚家玩,进门时对小刚说:“好久不来拜访,家父在否?” C: 小刚接起电话时说:“您好!我爸爸不在家,请您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好吗?” D: 饭桌上,老王举杯向客人敬酒说:“可惜今天该来的人却没有来!” |
3、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江城多娇,春风十里。复工、复产、复生活,最美不过人间烟火。闷久了、憋坏了,不谈千里万里的远方,起码要到周边走走。 B: 疫情不是一阵风,如风吹过了无痕。在防疫的“后半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研判疫情局势,还得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健康习惯,更得有足够的耐心安抚受伤的心。 C: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次新冠疫情叫人无奈,但也促人成长。好在,春天总算来了。世间的万般美好,迟早也会慢慢回来。 D: 疫情防控与有序复工复产是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正视“疫情可能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说我们要悲观看待未来,而是只有认清处境,才会离正常生活越来越近。 |
4、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观看完十九大开幕式后,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蠢蠢欲动 , 誓要干出一份出彩成绩。 B: 炙手可热的“双十一”促销活动让各路网络卖家大赚一笔。 C: 2017-2018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将在上海粉墨登场。 D: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各得其所 , 各展其长。 |
5、 | 选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他们天天守在一起,就是发牢骚。B: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拘,焚香操琴。 C: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6、 |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深恶痛绝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颔首低眉B: 不求胜解 诚惶诚恐 藏污纳垢 广袤无垠 C: 郁郁寡欢 正襟危座 疲倦不堪 孤苦伶仃 D: 暗然失色 郁郁寡欢 拖泥带水 海誓山盟 |
7、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________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 ②⑤③①④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④②③⑤① |
8、 |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校园的清晨是那样美丽,草坪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草儿带着晶荧的露珠,校园的一天从阅读每一张笑脸开始。B: 在这年年岁岁的轮回中,我们终将走过光阴,走过苍桑,走过回忆。 C: 青春尤如一首歌,让你用如火的激情唱出它的旋律。 D: 亲情是无私地给予,不是无限地索取。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见,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至极了。 B: 冰体缓慢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蜓而立的。 C: 水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踏过石板,孱孱成溪…… D: 书亦可请人代作摘要,但只限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练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腊矣。 |
10、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气质高贵、神韵天然一丝凄婉之情不觉萦绕心头 C: 沉默、孤独、而又超越一切心情不觉变得十分激奋壮烈 D: 沉默、孤独、而又超越一切一丝凄婉之情不觉萦绕心头 |
阅读艾青诗作《伞》,回答下面问题。 早晨,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______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问题:从写作方法来看,你认为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惟吾德馨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往来无白丁(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D: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 5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be,that ist 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 1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在长沙,①________;
去往昆明,②________ ;
在昆明,③________ ;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 2 )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选择:________作用:________
( 3 )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语句:________ 问题:________
解答: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 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 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终此一生,只有两种办法:
要么梦见生活,要么落实生活。
——[法]勒内·夏尔
上面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作文(诗歌除外),你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