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市新码道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是一则小幽默,顾客的言外之意是( )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星期卖掉多少桶啤酒?”

老板得意洋洋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法子?”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A: 老板克扣顾客,没有给满一杯啤酒。
B: 老板把杯子装满,就能多卖一倍的啤酒。
C: 老板给顾客的啤酒太满了,所以卖不动。
D: 老板太关心顾客了,怕他们喝醉,所以不把杯子装满。
2、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鲁智深____倒拔垂杨柳
B: 孙悟空____大闹天宫
C: 诸葛亮____三顾茅庐
D: 刘姥姥____进大观园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秋水》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这个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扁鹊见蔡桓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它告诫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 拒绝批评帮助。
D: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说明毒蛇之毒。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坐在演播室里,与主持人谈笑风生
B: 在训练中失去双腿的他坐在轮椅上潸然泪下
C: 凭着勤学苦练,不善言辞的他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D: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5、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诗后的问题。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亮勾起诗人的绵绵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在月光和笛声中弥漫开去。
B: 思乡带给诗人的并不是甜美的回忆,而是怅惘的愁绪,毕竟别离太久,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
C: 记忆永驻,乡愁不灭,就像那棵长青不老的树。树则可以不老,乡愁何时得以终结?诗人把无尽的惆怅和期待留给读者品味。
D: 诗歌通过笛声、月亮、树这样一些形象,构成一幅意境深沉而悠远的画面,表达出作者个人思乡的忧伤和苦闷。
6、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无国界医生组织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于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性志愿者组织。
B: 《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一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 武亦姝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陈更、李宜幸、张淼淼强强PK,以317分获得攻擂,最后战胜彭敏,成为冠军。
D: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7、下列对于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B: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王昌龄写给遭贬谪的好友李白的一首律诗。
D: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8、下面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黄发垂髫的儿童,大家都被这真挚的情谊感动了。
B: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 公司认真分析了上次广告活动中的失误,借鉴其他公司的做法,制定出新的策略。
C: 杨二嫂已经五十多岁了,面容消瘦,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活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着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能不为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感到自豪。
9、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到了现代,大石窝镇的工匠带着自己精美的石材和工艺技术,参加了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 、北京十大建筑的 、毛主席纪念堂的 、清东西陵的________等工程。(《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A: 修缮 建设 修建 修复
B: 修缮 修建 修复 建设
C: 建设 修建 修缮 修复
D: 修复 修缮 建设 修建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他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B: 面对即将到来的雨季,我们要杞人忧天 , 早早做好防洪抗洪准备。
C: 观看了舞蹈诗《侗》的观众纷纷赞叹,柳州的民族风情真是美不胜收
D: 近日,埃及西奈半岛一处度假胜地发生了3起骇人听闻的连环爆炸事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你能说出《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子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⑧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公仪休相鲁而鱼________

人不如自恃也________

( 2 )和“夫子嗜鱼不受”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仪休相鲁嗜鱼
B: 吾十有五志于学
C: 人不知不愠
D: 温故知新
( 3 )翻译句子。

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 4 )读完此文,你在做官、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画像

谢祺相

①他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

②母亲生他时难产,送到医院已昏迷不醒,医生告诉父亲,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个。当父亲艰难地说出保大人时,母亲突然醒了,用尽全身力气乞求医生和丈夫:“保孩子!”这是母亲最后说出的三个字,也成了对还没见面的他最博大的爱。

③他刚懂事时,也曾哭喊着要母亲,可看着奶奶流眼泪,父亲揉眼睛,便再也没有提过母亲。渐渐长大的他,每天都在想,母亲是什么样子呢?父亲再婚后,他对母亲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可是翻遍家里每个地方,也没有找到母亲的照片。母亲竟连张遗像也没有留下来,为此,他陷入极度的难过与恐慌之中。后来,内心慢慢平息之后,他决定根据想象把母亲的模样画出来。

④从来没有见过的母亲怎么画呢?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婚,他和外婆来往并不多。但是他想,母亲是外婆的女儿,怎么说也应该跟外婆有些相像吧!外婆脸部的轮廓很柔和,于是,他把母亲的脸型画成外婆的鹅蛋脸。但是,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呢?他想起奶奶这么多年对自己的好,小时候讲故事给自己听,唱儿歌哄自己睡觉,奶奶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嘴巴,那是天下最温情的嘴巴,于是他把奶奶的嘴巴画了上去。他每天面对的继母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虽然心中还有些抵触,但每次见到继母怜爱的眼神,心中会生出一股暖意,于是,他将继母的眼睛画了上去。

⑤画好眼睛嘴巴以后,他停了好长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这幅画像。不久,他考上市里最好的中学,和小学班主任老师告别的时候,老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泪珠挂在鼻子两旁,鼻翼不停地扇动着,那一刻,他也很感动,非常感激自己敬爱的老师。回去后。他按照老师的鼻子画在母亲的画像上。暑假,他经常去一个同学家玩,那个同学的母亲对他特别好,经常做好吃的留他吃饭。同学母亲能说会道,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眉毛,弯弯的,随着讲话一跳一跳,好像会跳舞。于是,他把同学母亲的眉毛画在母亲的画像上。此时,只差耳朵和头发了。那天他坐公交车回家,车到半途,开车的女司机突然一个急刹车,然后下车把路边一位跌倒的老人搀扶起来,还顺带送到医院。女司机面对满车人的劝阻和担忧,似乎充耳不闻,坚持着自己的友善行为。回到家后,他把女司机的耳朵画给了母亲。他又想起了有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把她的发型画给了母亲,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母亲的。

⑥画像画好以后,他一直珍藏着,没事偷偷拿出来看。许多次,他想拿给奶奶和父亲看,想问他们母亲是不是这个样子,可他又没有勇气,害怕奶奶和父亲摇头。许多年后,他有次巧遇母亲的一位同学,她还保留着当年的毕业照,当她指着照片中的母亲给他看时,他惊呆了。

⑦照片中的母亲,和他所画的一模一样。

( 1 )文中的母亲汇集了众多女性的美好品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 2 )第①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 3 )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 4 )请在文章划线处补写一段话。要求:与上下文相契合,100字左右。
( 5 )文章末尾说:“照片中的母亲,和他所画的一模一样。”你觉得这是一个巧合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三只冻秋梨

陈柏清

①那年腊月,奶奶病了,没什么好的医药,奶奶就躺在炕上,闭着眼,瘦小的身体蜷在被子里。难过的母亲常常在外屋偷偷饮泣。

②那一天飘着鹅毛大雪,奶奶忽然微睁开双眼,叨了一句:“如果能有一个冻秋梨吃,该多好呀!”冻秋梨是我们老家那里的特产,一种冻梨,酸甜可口,特别适合老年人吃,因为这种梨不用咬,梨肉都是汁状,像果汁一样。我想可能是奶奶生病,想吃冻梨来解解无味的味蕾吧。如果是现在,是抬腿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可是那时候,乡下水果胜金,太稀缺了,相对于填饱肚子的第一要务,那是绝对的奢侈品。

③我看见母亲犹豫了一下,急急走出了屋,心里很好奇她去做什么,便悄悄跟在她后面,却见她进了村东韩婶婶家。我越发惊讶,母亲是不爱走动的人,怎么在奶奶病着的时候串起门子来?我躲在大门后张望,不一会儿就看见韩婶婶送母亲走出门,母亲手里端着一个碗,急匆匆地往家走,也许是她走得太急,也或者雪太大做了掩护,她竟没发现我。

④我心里很想知道母亲的碗里装的什么,一路盯母亲的梢跑回家。趴窗户一望,啊,碗里是三个黑亮亮的冻秋梨!原来母亲到韩婶婶家,是去搞冻秋梨,可是母亲向来是不跟人张口要东西的,家里也没额外的钱去买梨啊……想到这里,我猛然发现母亲脖子上少了点什么——她的红格子围巾!那是母亲的最爱,那条围巾好像是父亲买给她的定情物,也算是她唯一的奢侈品了。每年天一冷,母亲就把它拿出来围上,天暖了就洗干净折好放在柜子里。如今,她竟然拿那条围巾换了三个冻秋梨!

⑤我使劲向里看,那时我的年纪,只有踮着脚,眼睛才能露出窗台上面一点点。只见母亲给奶奶的枕头上垫了小手巾,正在喂奶奶吃一个冻秋梨,奶奶苍老消瘦的脸上漾着满足,一只手抓着母亲的另一只手,边吃边说着什么。有几朵雪花飘到我的鼻梁上,我突然很想哭,心里有几分凄凉难过,又有几分温暖,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围巾,可是奶奶那种对母亲信赖、亲昵的表情,感动得我终于忍不住,泪水冲得脸上的雪花到处跑。

⑥有一天我翻看老照片,看见母亲年轻时围着那条红格子围巾英姿飒爽的样子,我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母亲喂奶奶吃冻秋梨的一幕,我从未对母亲提起,却深深刻在我脑海里,每每想起就如昨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乙)

①小时候,家里穷,每天都在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比如冻梨。

②每到腊月间,父亲就搭车进了县城,晚上回来的时候,肩上便多了一胶丝袋子的冻梨。那年月,鲜水果稀罕也金贵,乡下人吃不起,冻梨虽然便宜,但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捞着吃一回。

③冻梨买回来后,父母要把冻梨藏到一个不为我们知道的秘密地方,怕我们偷吃……我们只好眼巴巴地看日历,每天早晨最高兴的事就是抢着去撕挂在墙上的日历牌,因为每撕下一张,就离过年近了一天,盼望吃梨的时间就少了一天。

④忍着肚子里馋虫的噬咬,好不容易捱到了除夕夜。吃过了年夜饭,父亲去仓房捡了一盆冻梨回屋,倒入冷水泡上,解冻。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围着盆子,两手搭在盆上,四双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盆里的冻梨化冻,等了一会儿,没了那份耐心,哥哥急切地伸手抓一个还冒着丝丝白气、表面裹着一层白霜的黑冻梨,一个孩子伸手,其他三个孩子也迅速出手去抢冻梨,拿了就放到嘴边啃。冻梨酸中带着甜,煞是好吃,把牙冰得又木又疼,冰凉的梨水很清甜,梨水顺着嘴角滴到衣服上,我们也顾不上擦。爷爷奶奶看着我们的狼样,脸上笑着,他们是不敢这样吃的。爷爷奶奶很有耐心,他们等盆里的冻梨被一层厚厚的冰包裹住,再敲碎坚冰,把软化的冻梨取出来,用拇指肚按一下,冻梨身上出了个坑,便放心地吃,咬一口汁液四溢。爷爷奶奶在吃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冻梨也吃完了,四个像狼一样的小孩,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爷爷奶奶的冻梨,这时爷爷奶奶也会怜爱地再给我们每人来上几口,一个冻梨大半又进了我们的肚子里。

……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1 )请依据(甲)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奶奶生病→________→母亲换冻梨→________→再忆往事

( 2 )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那条围巾好像是父亲买给她的定情物,也算是她唯一的奢侈品了。

( 3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围着盆子,两手搭在盆上,四双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盆里的冻梨化冻……(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四个像狼一样的小孩,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爷爷奶奶的冻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 4 )请为(乙)文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 5 )两篇文章都以“冻梨”作为线索来写,表达的主题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自律是什么?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律能让我们克服惰性,抵制诱惑,学会战胜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约束、管理、反省过自己了吗?你在自律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请以《自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