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骆驼祥子》通过主人公祥子的三起三落,无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B: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C: 《格列佛游记》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D: 一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活了不足四十岁的女作家,因成功创作了小说《简·爱》而当之无愧地跨入了世界著名文学家之列,她就是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
2、 |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精确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具备筛选信息和快速浏览的能力。 B: 从深海载人技术到量子保密通信,从“天眼”到“悟空”,中国对科学和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逐步成为常态。 C: 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又成为一股综艺。 D: 2017年,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
3、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入大荒流”“长河落日圆”中的江、河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B: 范进进学回来,中了举人,接下去要参加的是会试。 C: 《战国策》《史记》《左传》分别是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中的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4、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姐妹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B: 谪,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赠序。 D: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我县决定加快创建信息化校园的规模与速度,让教育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删去“规模与”) B: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还我们一个纯净美好的家园,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在“有关部门”后面加上“能否”) C: 宽带网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信赖,因为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句末加上“的服务”) D: “南海1号博物馆”分水下考古现场发掘、海上丝绸之路史和水下考古史三个陈列部分组成,并将建设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把“建设”改为“打造”) |
6、 | 下列各组中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暮然 枯躁 奠定 袖手旁观 B: 揖桨 弥漫 恐布 自园其说 C: 油膜 胀惘 告诫 挑拔离间 D: 撺掇 羁绊 驰骋 销声匿迹 |
7、 | 下列划线字的字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出发,动身) B: 然胡不已乎?(为什么;停止) C: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细布衣服) D: 以牒为械(木片) |
8、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B: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依恋和赞颂之情。 C: 本诗第一节所创设的一系列意象,表达了诗人的自豪之情。 D: 这首诗的前两节都是写祖国的历史的,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写意。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惊慌失措 妄下断语 物竟天择 格物致知B: 忍俊不禁 惟妙惟肖 杂乱无张 巧妙绝伦 C: 进退唯谷 相得益彰 颔首低眉 万恶不赦 D: 家喻户晓 一反既往 粗制滥造 涕泗横流 |
10、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扶贫工作组的同志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B: 一位老工人向国家文物部门捐献了一枚祖传的硕大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C: 他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D: 善不善于选择最恰当的完全可靠的材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关系。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这首词描述军旅生活、战斗场面,写得雄豪、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企慕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2 )概括分析作者在结句“可怜白发生”中蕴含的丰富含义和复杂感情。 |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②。,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平!”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无衣帛之妾/解衣欲睡 B: 不闻以妾与马/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在昼犹昏 D: 子为鲁上卿/为人谋而不忠乎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 3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文子有哪些“德”是值得称颂的。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特色。苏大夫有个特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⑧“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⑨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 1 )请根据表格,概括本小说的行文思路。情节 | 主要内容 |
开端 | 交待时代背景及介绍苏大夫外貌和技能 |
发展 | 交待苏大夫特色规矩及“苏七块”绰号由来 |
高潮 | ①________ |
结尾 | ②________ |
①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②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 3 )小说第③段写“苏七块”绰号的由来,这种写法从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没有琢磨出苏大夫话里的深意,那么你认为苏大夫的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价呢?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成动)
( 1 )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但总会有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请以“动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自定立意,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