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永安市第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竭然不同 喜出旺外 踉踉跄跄 人迹罕至
B: 惊慌失措 废寝忘食 疲倦不堪 各得其所
C: 翻来复去 小心翼翼 混为一谈 惶然大悟
D: 油然而生 呼朋引伴 漠不关心 美不盛收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捷报 隐敝 捐献 耳濡目染
B: 怠慢 婉约 跨越 各行其事
C: 消废 琐屑 缅怀 喜出望外
D: 检索 赋予 涉猎 承前启后
3、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其中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B: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因鹰愁涧,后化作白马负唐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绕在大雷音寺的天华表柱上。
C: 《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玉帝依太上老君之言降招安圣旨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把孙悟空投入八卦炉中炼成火眼金睛的也是太上老君。
D: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人,今还存《射阳先生存稿》,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经典语句现在为大家所熟知,如“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等。
4、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杜牧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C: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一般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
D: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该书。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B: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 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似无似有。
C: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D: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 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 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 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8、下列属于林徽因诗歌代表作的是( )
A: 《你是人间四月天》
B: 《九十九度中》
C: 《笑脸》
D: 《山中》
9、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惴惴不安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B: 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C: 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哑口无言
D: 这样美好的天气,同学们来到开阔的草原,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10、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实,不管身处何时,不论身在何地,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用心去做。

②所谓敬业精神,我认为,就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可能是这样的:有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趋利避祸,缺乏起码的工作热忱;有的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④不过我想,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需要一份普通的工作来维持普通的生活。

⑤这些人在工作中牢骚满腹,抱怨连连,影响自己心情的同时,也污染周遭人的耳朵。

⑥也许,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品位、时尚、速食的年代,谈敬业精神好像有点落伍。


A: ②①③⑤⑥④
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②⑥④③⑤①
D: ③⑤①②④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杭州,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不少大唐才子都为此地赋诗。

题杭州孤山寺

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 1 )展板上有一首张祜写的《题杭州孤山寺》。

全诗四联分别从空间、________、地点风物、声音这四个方面描绘孤山寺的________特点。

( 2 )这首诗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选择一处,并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提问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替上下白________ ②余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即小舟入湖________ ④取道……石径塘而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余强饮三大白
B: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
C: 堕折其髀
D: 水落石出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 4 )《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②可别恼。③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④树叶子却绿的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⑤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⑥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⑦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1 )甲段文字第①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________的特点.

( 2 )甲段的第③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表现了春花引人遐想、令人心醉;第④句写蜂飞蝶舞的热闹景象,是为了突出花的________;第⑤句写野花开放的情景,“遍地、杂样儿”突出了野花的________

( 3 )乙文中正面描写春雨的句子是________ , 侧面描写春雨的句子是________。(只填序号)

( 4 )乙段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

A: 由远及近
B: 由近及远
C: 由下至上
D: 由右至左
( 5 )甲段中划线的“闹”字用得好,为什么?

( 6 )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③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7 )作者描绘春雨图,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1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是怎样“格”竹子的?
( 2 )文中“由我们可以了解”和“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两句中的“此”和“这样”分别指什么?
( 3 )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 4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以这几段文字为例,你发现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你准备怎样去做?
( 5 )作者说“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如果有,应当怎样劝说他改变?
( 6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比如小时候观察蚂蚁搬家,探索蜜蜂采蜜的途径等。你肯定会有一些有趣的经历,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将经历表述出来,与大家交流。
四、写作(分值:60分)
看山不仅要看到它的连绵,也要看到它的巍峨;看水不仅要看到它的蜿蜒,也要看到它的灵动……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换不同的视角,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因此看不仅要用眼,更需要用心、用情、用灵魂。

请以“我看到了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⑴ 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 字数600~800字之间。

⑶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依然〆如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