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愧赧(nǎn) 脊梁(jí) 恐吓(xià) 面面相觑(qù) B: 桑梓(zǐ) 眺望(tiáo) 拮据(jí) 李代桃僵(jiānɡ) C: 星宿(xiù) 阔绰(chuò) 鄙夷(bǐ) 矫揉造作(jiǎo) D: 嗔怒(chēn) 矗立(chù) 箴言(jiān) 自惭形秽(suì) |
2、 |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B: 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等她具体而微可真不容易啊!” C: 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D: 赵本山夸张而诙谐的表演让观众们都忍俊不禁。 |
3、 | 选出下列各句表达方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议论) B: 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称忙月。(说明) C: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议论) D: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记叙) |
4、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③⑤ C: ⑤④③①② D: ②⑤④③① |
5、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B: 《范进中举》中,“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运用动作描写,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C: 《醉翁亭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 《行路难》(其一)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
6、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B: 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C: 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焉不详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
7、 | 请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石河子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地方。B: 为了保障内初班学生的安全,我校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杜绝内初班学生私自外出。 C: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D: 别看我同桌个子小,他的胸怀可超级宽广得很。 |
8、 | 下面这段话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②③⑦ C: ④⑤⑥ D: ⑤⑥⑧ |
9、 | 下列语句中的译文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去国怀乡 离开国家,怀念家乡 B: 春和景明 春风和煦,景色鲜明 C: 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D: 吾谁与归? 我和谁回去呢?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杭州云栖大会门票售罄科技先锋将莅临杭州。 B: 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C: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 用人单位要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是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 , 尽展其长。 |
阅读古诗《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①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②,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③莅事惟烦④。不徒言⑤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①群凶:指当时各地动乱。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⑤不徒言:不只是虚言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朕向为群凶未定/为博士邪 B: 为人大须学问/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比来四海安静/安能辨我是雄雌 D: 躬亲戎事/万里赴戎机 ( 2 )请用3条“/”为下面句子断句。 古 人 云 不 学 业 墙 面 莅 事 惟 烦 。 ( 3 )请谈谈太宗的一番话给你什么启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世上最快乐的事情
①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儿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②那个黄昏,她的姨娘风尘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找到了她家的门。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你看过这本书吗?”
③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④在我长大以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姨娘笑着说:“蓓佳这个孩子真是书痴啊!见了客人竟不知道招呼问好,倒把她看的一本书举着考我。”
⑤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⑥的确如此。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的蠢笨的人。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很不错的县中学。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圣殿”被打碎了,成千上万册的图书馆被揪出来示众,然后拖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取栗,偷偷运回家一纸箱书籍。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我们像老鼠偷鸡蛋一样,把箱子里的小说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箱子中去。那个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有很多的书,传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经是缺头少尾,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名。及至10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吗?然后我深深地埋下头去,额头紧贴着书页,嗅着那股陈年纸散发出来的潮湿的气味,心里涌出一阵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
⑧19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集中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忽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
⑨他讲的是《茶花女》。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乡村,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农场工人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国作家的一本小说。那个凄美的冬夜从此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茶花女》的电影,不止一次地聆听各种男高音领唱的华丽异常的《饮酒歌》。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试图重温为玛格丽特命运流泪的幸福。然而再不可能了,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⑩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跟读者们交流一下读书的感觉。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当然大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人类的灵魂没有改变很多,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从前感动过我们的作品,今天还会感动更多年轻的读者。希望在你们的一生中也能留下一些有关读书的温馨记忆,将来在你们年老的时候,回味曾经读过的那些文字,承认这世上有一种美好是可以永存的。
( 1 )作者回忆了青少年时期有关书的三个小故事。阅读文章,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7岁,读小学二年级时, ________
②“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和同班同学一起偷看图书馆主任偷运回家的外国名著。
③19岁,在农场插队,________
( 2 )请结合具体语境,按要求完成括号中的题目①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的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加点词语妙在何处)
②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加以赏析)
( 3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的理解。请以“铃声响过之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