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湖北省江汉油田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上碧绿一片,草色映入竹帘,室内染上青色。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听说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多了。
C: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意成为一匹驰骋的千里马,尽快回到故乡。
D: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解(pōu) 徘(huí) 执(niù) 藏污纳(gòu)
B: 鞭(tà) 戟(hè) 睥(nì) 长短叹(xū)
C: 方(shuò) 胡(zī) 驰(chěn) 镗鞳鞳(tāng)
D: 甲(zhòu) 首(jī) 谷(yáng) 首低眉(hàn)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出彩中国人》栏目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歌声和绚丽的舞台赢得广大观众的点赞。
B: 他写文章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诉诸笔端,从不矫饰,率真而自然。
C: 为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D: 为了防止教育“三乱”事件不再发生,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4、对《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诗眼。
C: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

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
①水乡小镇,一条百来步的小街,九曲连环,倒有十来座 的小桥错拥相衔。
②频频曝光的地沟油事件令人痛心不已。对产品质量的 ,会给食品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③这位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按照合同 了自己的诺言。
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记者招待会上 ,让美国民众对经济复苏产生新的希望。

A: 轻巧 轻视 实现 夸夸其谈
B: 轻盈 轻视 实现 侃侃而谈
C: 轻盈 漠视 履行 夸夸其谈
D: 轻巧 漠视 履行 侃侃而谈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⑤②①④
D: ③①⑤②④
7、

下列划线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A: 样(mǘ ) 清(dèng) 唐(tuí ) 震(sǒng)
B: 裂(guī) 收(liǎn) 良(xùn) 怪(yán )
C: 应(hè)   道(suì)  蝉(tuì)  调(kǎn)
D: 匀(chèn) 琐(xiāo)  时(chà)  漫(mí)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让“都教授”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B: “5·18”盐城名特优产品展销会上,东台西瓜、惠民酱油、硕集百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C: 4G视频通话、4G视频点播、高清“电子警察”等4G业务已经逐步为人们熟知和了解。
D: 南京青奥会火炬传递将采用网络传递,力求简约而隆重、开放而创新。
9、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B: 班长李华学习好,品德好,在班上德高望重
C: 韩日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以0比2不敌哥斯达黎加队,大家对此津津乐道
D: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邻居家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可爱极了。
10、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探讨中国美食的纪录片,通过美食,使人们认识古老的东方国度。总导演透露:“第三部在前两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世界美食与中国美食进行比照。
C: 《微讲堂》是一档“综合类”节目,话题丰富多样: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一种文化习俗、一幅古代作品、一个热点话题,由此引出主讲人的阅读世界,节目短小精悍,微言大义。
D: 《出彩中国人》以“出彩中国人,精彩中国梦”为口号,明快的口号道出了节目的宗旨;舞台上聚集了各色才艺,充满了多元性和趣味性;追梦者的梦想涌动着正能量的暖流,同时又不失梦想的庄重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 1 )解释句中画线的字。
胡贼攻郡 ( ) ②友人巨伯曰 ( ) ③子可 ( )

至 ( ) ⑤一郡尽空 ( ) ⑥班师而还 ( )

( 2 )与“我辈无义人”中加点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

A: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便扶向路,处处志
C: 水陆草木
D: 何陋
( 3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4 )这篇文章采用了( )描写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文章还使用了( )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手机正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日,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发布“禁机令”,禁止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自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措施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手机方便了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更增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兴趣选择,通过屏幕看到外面的世界,无形中也为学生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人指出在校使用手机显露出诸多弊病,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应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文本二)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2017)

(文本三)

比起禁止学生拿手机,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我们不能把对学生监督不力的责任,完全地推给手机,更不能无视家长在家庭的缺席,只看到孩子沉溺于手机的表象,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孩子树立自辨能力,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要营造和美家庭,増强亲子感情等。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健康的陪伴才有健康的成长,莫让手机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替代品。

(文本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则认为:“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

(改编自新华网)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颁发促使多所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
B: 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成为目前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C: 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所以不应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D: 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
( 2 )阅读文本二,概括出你从中得到的信息。
( 3 )请写出文本四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4 )阅读文本三,请简要概括应如何改变学生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⑤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地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

( 1 )简要概括第5、6段记叙了母亲哪些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 2 )文中“母亲”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3 )第六段画线句子写母亲两次流泪,结合上下文,体会母亲的思想情感。
( 4 )简要赏析下面两句。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滴雨水,融入江河后可以进入大海;一粒尘埃,融入泥土后可以铸成山峰;一棵树,融入森林后可以阻挡风雨……你若融入他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或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之中,一定会看到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以“融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班级和同学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如此爱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