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语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十年春,齐师伐我。意思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 又何间焉?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 C: 何以战?意思是:您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
2、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红绫(línɡ) 庇护(pì) 赏赐(cì) 莽莽榛榛(zhēn) B: 虐待(nuè) 称职(chèn) 缥缈(piāo) 杞人忧天(qǐ) C: 较量(jiào) 掺和(chān) 温驯(shun) 骇人听闻(hài) D: 怅然(chànɡ) 怂恿(sǒng) 余晖(huī) 神采奕奕(yì) |
3、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些文学作品从内容、手法到包装都极力媚俗,为许多读者所不耻。B: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因为年代久远,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但丝毫掩饰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C: 用他博大的胸襟,展示了博爱的胸怀,就连诗歌都能气吞山河。 D: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
4、 | 从传统文化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B: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称这一天为“登高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的就是重阳节。 C: 为了感谢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小雅写了一封信给老师,信上写道:“很感谢老师的垂爱,我一定会更努力,不辜负您的厚爱。” D: 长沙市雅境中学与新加坡思源中学的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临别之际,孩子们互相交换了礼物,小静激动地对小伙伴说:“你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的,思源雅境,友谊长存。” |
5、 | 下列对各名著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都运用了辛辣的讽刺,表达对社会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B: 《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都写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意志,三部作品的题目都有深层含义。 C: 《简爱》和《海底两万里》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D: 昆虫世界的奥秘、儿童世界的纯真,艺术的美好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鲁迅的《朝花夕拾》、傅雷的“家书”中分别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6、 | 下面划线词语注音及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者挂罥长林梢(guà juàn) 挂住,缠绕 B: 汗出浃背(jiā) 湿透 C: 罍而歌者(léi) 举起酒杯 D: 丰年留客足鸡豚(zhuó) 小猪 |
7、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一一范仲淹一一南宋一一《范仲淹全集》 B: 《你是人间四月天》一一林徽因一一诗歌一一《林徽因诗文集》 C: 《湖心亭看雪》一一张岱一一明末清初一一《陶庵梦忆》 D: 《我看》一一穆旦一一诗人、翻译家一一《穆旦诗文集》 |
8、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水域,无数的秘密等待人类去揭晓。B: 老李本来身体就不好,这大冷的天,又让他染上了风寒,他看起来面如土色 , 让我好生担心。 C: 我跟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却跑来向我兴师问罪,真是莫名其妙。 D: 无心之过,情有可原;明知故犯,罪加一等。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逆转 风骚 教课书 如释重负B: 斑斓 沉缅 正能量 自知之明 C: 轩昂 葱茏 文绉绉 变本加利 D: 签署 粗犷 浣溪沙 孜孜不倦 |
10、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分崩离析 无可指摘 暴风骤雨 担惊受怕 B: 行将就木 针锋相对 残败凋零 携手并进 C: 相辅相成 误入歧途 千挑万选 精神祈祷 D: 教育枷锁 自园其说 欢乐祥和 朝气蓬勃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说说你对颔联中“争”“啄”的理解。( 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见往事耳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文以对话为主,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B: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C: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D: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正面表现出孙权的劝学成果,也进一步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
人类何时开始染发
杨阳
①你以为染发只是近几十年才流行起来的美发手段吗?据历史记载,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染发。那时的染发剂是什么?中国最早染发的人是谁?现代染发剂是何时发明的?
②古埃及法老陵墓出土的最古老的文献和实物证明当时人们已开始使用染色产品。4000多年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派人去美洲寻找草药,带回很多能染色的草本植物。王室成员除了染指甲外,还染发。古埃及人极其热爱黑发,还发明了将白发染成黑发的染发剂。
③中国文献中记载的最早染发的历史人物是2000多年前的王莽。王莽68岁时册立淑女史氏为皇后,当时他已“皓首白须”,为掩盖老态,特地把头发和胡须都染黑了,《汉书·王莽传》称他是“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皇帝王式染发,除了想让自己看起来年轻点之外,还有政治因素。王莽虽然没能挽救每况愈下的局势,但成为中国染发第一人。
④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就有了天然染发的办法。《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中记录有一种染发药方一大豆煎,将黑大豆泡在酷中24~48小时,再一同加热煮烂,过滤掉渣,然后用小火慢慢熬制成稠膏状。这是一种天然的染发膏,是隋唐时期较流行的一种染发美发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全型方》也记载了若干染黑须发的药方,如“生油渍乌梅,常用敷头良”“黑椹水渍之,涂发令黑”“以盐汤洗沐,生麻油和蒲苇灰敷之”等。明代《本草纲目》也引述了不少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如大麦、针砂、没食子、婆罗勒、郎耶草、覆金子等。
⑤欧仁·舒莱尔创造了第一个用于商业目的的化学染仳剂,称为
称为Aureole.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这个名字也被称为“L‘Ocrcal”,也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欧莱雅。之后欧仁·舒莱尔创立了他的第一个公司欧莱雅,1907年发明了第一款安全型合成染发剂,帮助人们减少对染发危害健康的担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追随染发的潮流,愿意去发廊改变自己的发色。
⑥1950 年之前,将头发染成色或白金色是一件非常伤害头发的事情,因为漂白剂的使用让头发损伤很大。真正革命性的改变是在1950年,伊卡璐公司的老板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发明了可以不漂头发而让头发成功染色的染发剂。这项让女性在家就可以染发的发明,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也是当今泡泡染发的雏形。
⑦到1960年,染发已变成大家司空见惯的事。因为人们总是偷偷使用染发剂,所以无法了解一个人真卓有成效的发汽车城,美国甚至要求公民在护照上写上本身的发色信息。直到欧莱雅公司开创“你也值得拥有”的口气,社会开始鼓励人们公开使用染发产品,其开始被公开讨论。
③网络传言染发剂的有效成分对苯二胺有致癌性,因此使用了染发剂会得癌症,这是真的吗?专家认为:对苯二胺确实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之一,对人体的危害也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但这并不能说明使用含有对某二胺的染发剂后就一定会致癌,因为引起癌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使用染发剂不一定会导致癌症,但对苯二胺还有一个对人体比较大的危害就是可能引起过敏,即使正确使用了可能让某些人过敏,出现头面部皮肤发红、出疹子、流黄水、眼睑浮肿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头皮比较敏感或者局部有炎症的人最好不要染发。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14期,有删改)
( 1 )选文第①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有什么作用?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⑥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⑦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⑧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⑨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⑩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莲花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⑪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⑫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⑬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⑭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⑮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 1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 4 )简析文中穿插朋友“偏爱蝉的歌唱”故事的用意。戈壁上有两粒种子。“天哪!”一粒种子惊叹道,“太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最后它在抱怨中死了。
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大地深处扎去,用尽力气吸取着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份绿色。”渐渐地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世界。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