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冬以来,全国频繁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一,二线城市局部区域的PM2.5值甚至暴表 , 如何有效(è)制雾霾天气频发己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B: 新能源空铁列车具有平稳舒适安全性高,节能环保(cào)音低,占地少适应性强,景象美观视野开阔等特点,是一种现代化新形交通工具。
C: 连日来,“口袋婆婆”的故事牵动无数网友的心,从中能读出一位耄耊老人靠拾荒(chēng)起一个家庭的含辛茹苦 , 也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用爱心温暖人心的善举。
D: 毋庸质疑 , “限塑令”的实行减少了白色污染,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激活了环保动力,使绿色生活方式(wèi)然成风,美丽中国目标必将渐行渐近。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藩篱 口头蝉 滚瓜烂熟 蛛丝马迹
B: 门楣 城隍庙 长吁短叹 不容置疑
C: 缄默 里程碑 消声匿迹 顾名思义
D: 愧怍 中轴线 语无伦次 因地治宜
3、下面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词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托着苍鹰豪迈潇洒的形象。
B: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 的词人自己。
C: “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况,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 “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护(pì) 魁(wú) 牵附会(qiánɡ)
B: 字(tiè) 样(mú) 歌载舞(zài)
C: 防(tí) 恐(hè) 高屋建(línɡ) 
D: 责(jié) 巢(xuè) 斤斤计(jiào)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旧片翻拍现象的审视,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艺术创作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B: 升旗仪式观礼者在天安门广场留下垃圾,不仅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国民素质的大事。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母亲节,她瞒着妈妈和爸爸买了一大束康乃馨,准备以此作为礼物,给母亲一份惊喜。
6、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谛 烦燥 通霄达旦 一代天骄
B: 隐密 陨落 眼花瞭乱 大庭广众
C: 箫瑟 藩篱 来势汹汹 因地治宜
D: 瓦砾 沉湎 相形见绌 一泻千里
7、对下列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风引

唐代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A: 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这里运用疑问的手法,表明诗人寻根究底的焦急心情。
B: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C: “朝来入庭树”,承接次句的“萧萧”声,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
D: “孤客最先闻”是画龙点睛之笔,说“孤客”最先感受到秋风,突出了“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8、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B: 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 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D: 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9、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B: 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 “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 《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高傲自负,自不量力的人们。
10、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辱(wǔ) 涡(xuàn) 家(juàn) 装作样(mú)
B: 案(dànɡ) 艾(hāo) 口(ài) 窗明净(jī)
C: 时(shà) 爆(jìn) 猎(shòu) 相形见(chù)
D: 幽(qiǎo) 制(è) 开(zhāo) 三其口(jiā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1 )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
( 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②“姑俟异日”云尔
B: ①予观夫巴陵状 ②臣不受恩感激
C: ①斯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
D: ①南潇湘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东方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②骈死槽枥之间
B: ①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C: ①前人述备矣 ②不知口体奉不若人也
D: ①然则何时乐耶 ②旦旦学之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4 )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千米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待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⑪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本文选自《读者》2013年6期,有删改)

( 1 )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

归待复试、托人看榜→________________→推测居心、感叹险恶→________

( 2 )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 3 )请揣摩并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 4 )文章⑥~⑩段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王次炤这个人物,请任选一种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 5 )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骄傲的红薯

周海亮

①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飘忽不定。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②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③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⑤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⑥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⑦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⑧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⑨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⑩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⑪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⑫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⑬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⑭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⑮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⑯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⑰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 1 )联系语境,解释第①段划线词语。

飘忽不定:________

( 2 )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
( 3 )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4 )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划线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着那个保温桶。

②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

( 5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骄傲的红薯”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学校以“期待明天”为主题举办诗歌创作比赛,请你写一首小诗投稿参赛。

要求:①借助意象表现真挚的情感;②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爱上孤单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