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白沙乡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邪 篱笆 主弦律 不落窠臼
B: 八卦 绿釉 土瓷杯 记忆尤新
C: 细碎 檐下 座右铭 备受欢迎
D: 邪崇 苔痕 花骨朵 奋笔疾书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说话时虽然温声细语 , 但态度却很坚决。
B: 维护百姓的消费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 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 在一片润如油膏的土地上,长满了肥硕的庄稼。
3、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照) 不(谦逊)
B: 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名(隐藏)
C: 深痛疾(厌恶) 好意难(推辞)
D: 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见(斜着眼看)
4、鲁迅先生称________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A: 史记
B: 汉书
C: 三国志
D: 资治通鉴
5、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A: 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B: 表现小弗朗士对法语、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C: 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暴行的无比愤怒,对鸽子、对和平的无比热爱。
6、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像一部厚重的书,上下七千年,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她像一艘远航的船,纵横九万里,东方神韵牵手世界。她之所以备受青睐,在于一种 的文化底蕴,一种 的生活环境,一种 的市民心态。她,就是首届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宁波。
①开放包容 ②丰富瑰丽 ③悠闲舒适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7、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斋 门槛 絮说 语无论次
B: 绷紧 头颅 笼罩 大廷广众
C: 撬门 荒僻 诘问 悔人不倦
D: 帐篷 疮疤 辫子 切切察察
8、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每节课都能让不苟言笑的学生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因此他的课特别受欢迎。
B: 赵女士在几家大医院都没有治愈的感冒,被这个小诊所的大夫治好了,这真可谓妙手回春啊!
C: 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 , 当江南遍地桃李笑春风的时候,塞北依然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景色。
D: 包头是一个倚山濒水的城市,向北是峰峦鳞次栉比的阴山,向南是波涛汹涌、曲折回环的黄河。
9、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蔼 踉踉跄跄 恭敬 人声鼎沸
B: 搓捻 不求甚解 绅士 繁花嫩叶
C: 企盼 花团锦簇 盔甲 浑为一谈
D: 激荡 美不胜收 确凿 人迹罕至
10、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文字,恰当的一项是( )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绿肥,在当地随处可见,很不引人注意,小小的花,叶子匍匐在地面上____________。


A: 要插秧了,它就被翻到泥土下化成肥料,滋养着庄稼。
B: 要插秧了,泥土把它压在下面,化成肥料,滋养着庄稼。
C: 插秧了,它就被泥土压在下面,滋润着庄稼,化成了肥料。
D: 插秧了,泥土把它压在下面,滋润着庄稼。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1 )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 2 )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思而不学则 殆:________

②好之者不如之者 乐: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3 )第六,第八两则语录中,孔子论述了他的富贵观。孔子的富贵观是怎样的?
(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人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查。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散文选刊》)

( 1 )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2 )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 3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 4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着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 1 )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 2 )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 3 )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画线句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那时,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及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选填“幸福极了”、“突然长大了”、“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变得勇敢了”、“感受到了爱”、“懂得了尊重”…… 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以远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